塞尔达世界的Q&A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整理·精力草塞尔达世界的Q&A0Q:为什么林克是个戴绿色帽子的小男孩?

A:在初代的《塞尔达传说》里,林克几乎是由一些绿色和象征皮肤的黄棕色的像素点组成的,虽然形象还比较简陋,但脑袋上的绿色帽子和右手上的盾牌都已十分明显。30多年来,林克的形象历经多次变化,不过年龄都在12岁到17岁之间——一个勇敢的充满朝气的男孩形象,穿绿衣戴绿帽。但其中也有一些童年线,比如《时之笛》中,林克所处的童年时代大约是7岁,由于年龄尚小,故被大师之剑封印了7年,沉睡7年之后,林克手持大师之剑战胜加侬。

绿衣是科奇利族(Kokiri)的日常装扮,他们住在森林里,据说永远不会长大,终其一生都如孩童一般。科奇利族通常被称为“森林妖精”,外形与海利亚人极为相似,是因为若追溯到该族的起源,他们正是过去时代中远离城市文明、迁移至森林中生存的海利亚人后代。

1983年,任天堂正式推出《马里奥兄弟》,这个穿着背带裤的红帽子水管工迅速风靡全球。从1985到1991年间,宫本茂带领团队共推出了8款《超级马里奥兄弟》游戏,单独售卖的数量,再加上和任天堂游戏机绑定销售的数量总计达到惊人的六七千万,宫本茂也借此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游戏设计师。在此期间,前几代《塞尔达传说》也相继诞生,主角便是这位戴着绿帽子的骑士林克。自此之后,马里奥与林克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红绿帽之争”。

2017年,《旷野之息》和NS(Nintendo Switch)发售的这一年,任天堂公布了一个基于用户游玩数据统计的排行榜——2017年美国玩家游玩时间最长的20款游戏,《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凭借其开放世界的设计,高居榜首,能轻松吸引玩家投入上百小时游玩。而另一方面,如果说2017年美国地区卖得最好的Switch游戏,那或许会是《超级马里奥:奥德赛》,但它并不是玩家平均游玩时间最多的游戏。总之,“小绿帽”和“小红帽”之间的内部竞争意味着,这两者从不把除对方之外的其他竞品放在眼里,两者如今也是任天堂最强大的IP。塞尔达世界的Q&A1Q:海拉鲁大陆上的神庙上哪里找?

A:神庙在海拉鲁大陆的山野之间。作为一个开放性游戏,一条主线不足以撑起整个海拉鲁的版图,《塞尔达传说》中的神庙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最近的两部作品《旷野之息》和《王国之泪》里,剧情上神庙是古老科技提升林克能力的场地。几乎每个神庙都是一个独特的迷宫,有自己的主题,需要玩家解谜才能通过。解决其中的难题,除了能够获得点数,换取体力和血槽,也能获得重要的道具和能力,由此与主线剧情紧密相连。神庙也是游戏的传送点,可以让林克快速穿梭在海拉鲁大陆各地,在《王国之泪》中更是能瞬间飞天遁地。

置身海拉鲁大陆上寻找神庙,可以参考游戏设计师的思路。设计师们把远处的山脉,近处的山丘、巨石等物件模型的轮廓都设计成了三角形,然后把它们放在神庙、驿站、怪物据点等潜在的“目的地”之间,引导玩家在一个点探索时,总能隐约地看到另一个点,不断刺激玩家的探索欲,所以走到一些怪物据点周围,必须提高警惕。

摊开海拉鲁大陆的地图,神庙星罗棋布。若想从地图里推测神庙的所在,可以参见任天堂总部所在地京都的地图。而京都本就是一座随处都能看见寺院庙宇的古老城市,《旷野之息》发布时,游戏总监藤林秀麿就曾在访谈中透露,整个海拉鲁大陆在地图设计布局上就是以京都作为现实参考的,这样一来,平面空间就变得清晰明了。

日本的“塞尔达学”研究者也在游戏中看出这种关联,部分神庙的命名是以日本京都市内某些地名为蓝本。比如初始空岛上的“古塔恩巴奇神庙”(グタンバチの祠)与当地的“丹波口”(タンバグチ)十分相似,后者的发音为“塔恩巴库奇”。顺着这个思路,也有玩家发出疑问:那任天堂的总部会在地图的哪里呢?塞尔达世界的Q&A2Q:海拉鲁大陆究竟有多大?

A:对海拉鲁大陆面积的推测有很多版本,从60平方公里到360平方公里都有,各自有理,但又无法完全站得住脚。其中有一个说法流传较广:根据《旷野之息》中唯一显示距离的滑翔小游戏,结合地图坐标工具,知乎网友Leo计算出海拉鲁大陆的面积约为80平方公里,东西走向10公里,南北走向8公里。

而京都市的面积大小约828平方公里,由11个区组成,那么海拉鲁大约是十分之一的京都大小,这个面积几乎与上海浦东机场相当。这在游戏地图里并不算大,《荒野大镖客2:救赎》的地图面积为72平方公里,《巫师3:狂猎》的地图面积为136平方公里,《幽灵行动:荒野》的总面积达到440平方公里。

不过,根据“塞尔达学”研究者的统计,《旷野之息》的地图并不是海拉鲁大陆的全貌,只有1987年推出的《林克的冒险》才出现过完整的海拉鲁地图,其他大部分作品都发生在西海拉鲁的南部死亡火山附近,也就是这张二代地图左下的位置,统称为南海拉鲁。也有一些故事发生在南海拉鲁以外的作品,比如《三剑客》的地图就在死亡火山以北的西海拉鲁的部分地区,《大地的汽笛》的地图在隔海的东海拉鲁。

站在《旷野之息》地图最东侧海边是可以看到遥远东方的岛屿的,站在格鲁德高地向南看也能看到格鲁德沙漠的尽头是海洋,站在死亡火山北望也能看到远方更辽阔的西海拉鲁大陆,整个系列里,海拉鲁大陆图的设定一直大体保持一致。从海拉鲁大陆的版图来看,初代、二代的林克才是真正的旅行家。塞尔达世界的Q&A3Q:塞尔达里的方块字是胡写的吗?

A:当然不是。在《塞尔达传说》的神庙、村落里能看到多种文字,比如左纳乌文(Zonai)、希卡文字(Sheikah Script)、海利亚文(Hylian)、格鲁德文(Goron)和泽尔达文(Zoran)。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其中左纳乌文在最新的《王国之泪》中出现,记载远古神族的历史和技艺,形状类似甲骨文;希卡文字从《旷野之息》开始出现,记录海拉鲁远古的历史和文化,境况类似现实中曾经已经无人知晓内涵的埃及象形文字;海利亚文从第一部就有,是海拉鲁大陆的通用文字,用于书写日常事务和神话故事,与拉丁文在中世纪欧洲的地位类似;格鲁德文和泽尔达文就像当下的日文、德文,可以看作一方民族的语言、文字。

如此丰富的系统,如果一味“信笔由缰”,难免有彼此“撞车”、遭人耻笑的风险。所以,它们背后实际上有一套完整的、依据现实语言的语言转换手段。

简言之,手段也并不复杂,这些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字母由英文的26个字母转译而成,可以看作英文字母的“花体”,拼写规则与语法,都与英语相同,想必海拉鲁大陆的各种族之间不能言同音,也能书同文。书写习惯略有差异,海利亚文的习惯便与传统汉字相同,从上到下,从右至左。

通晓海拉鲁大陆的各个语言后,就可以发现,神庙里的文字乃至符文都有确切的含义,有些还有悠远的回响,比如《旷野之息》里,用望远镜标记地点时,会升起流动着希卡文的光柱,希卡文写道,“it is dangerous to go alone”,那是对《塞尔达传说》第一部的致意。

当然,设计者并没有提供一个字母对照表,字母的对应关系,需要玩家自解。破解的方法也可参考当年破解楔形文字用过的办法——从已知求未知。放在海拉鲁大陆上,就是从找到最相近的英文字母入手,比如E在英语的单词中出现最多,海拉鲁各族文字中同样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母,便也可能是E。类似的工作,如今已在破解左纳乌文的“塞尔达学”研究者中紧锣密鼓地展开。塞尔达世界的Q&A4Q:左纳乌文明下的装置和器物为什么跟中国古代青铜器那么像?

A:不仅器物像,左纳乌文明的文字也像甲骨文。但二者显然没有丝毫关联,毕竟青铜器多是礼器,往往与活人献祭脱不开干系,左纳乌文明未见“事鬼神”的证据;而文字更是只得其形,未得其神,据“塞尔达学”研究者考证,左纳乌文字是英文字母的变体,本质仍是英文。

但构成文明的基石——也就是在矿产之上构筑文明——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青铜时代,铁器还没有普及,青铜是比石头、木头更为强劲的利刃。商文明作为青铜时代的代表,铸造青铜器的背后,是王权对铜矿,也就是对生产力的垄断。

而左纳乌文明更为直接,左纳乌不仅是左纳乌族的名号,也是左纳乌矿的名字。依靠这种既能作为能源,又能构成引发工业革命的机器的矿产,左纳乌族被视为神的族裔。这一族的历史草蛇灰线,终于在《王国之泪》中被揭示,他们是由外星来的天空一族,左纳乌人劳鲁与拥有时间之力的海利亚人索尼娅结合,建立了海拉鲁王国。他们的后代是海拉鲁的王族,塞尔达就是他们千年后唯一的后代。王国统御海拉鲁全境,古老的希卡族技术深受左纳乌的影响。但左纳乌族却销声匿迹,只剩下劳鲁和他姐姐的灵魂。文字的内涵也失传,唯有海拉鲁大陆上遍布的左纳乌遗迹,是他们存在过的佐证。

左纳乌装置的引入,让《王国之泪》的整体架构和游戏操控性变得更加丰富。事实上,每一个版本的“塞尔达”都在背景上不同,一代一代地更迭,变得丰满。这些背景和叙事都是在给每个版本构建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之上,主线始终是勇敢的小男孩浪迹海拉鲁救公主的故事。 塞尔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