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路边停车位经营权被抵押、拍卖

作者:邢海洋

闹得沸沸扬扬的广西南宁市慧泊停车公司停止运营、停业整顿、接受审计了。旅游待客优等生山东淄博则停用了路边收费系统。在为数不多的市政服务收费项目中,停车资源无疑会越来越紧缺,究竟应该价高者得,还是应该通盘考虑、让利于民,用停车费来引导交通资源的合理使用呢?

南宁的慧泊停车公司是一个谜一样的企业,由南宁公共交通集团接管城市道路停车泊位运营管理业务,收费比肩北上广,连摩托车和自行车都收费,白天路边停车十余个小时收费就上百元。路边停车位收费几乎是零成本运营,慧泊却被查出三年的收益未上缴财政,2022年干脆净亏损1207.9万元;并且,据传慧泊还把未来25年的道路收费经营权抵押给银行。种种不合常理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地方财政来源萎缩后,急切的逐利目的。

相对于国人的收入,我们的停车费,尤其是闹市区的停车费已经堪称天价。比如在北京,道路白天停车收费以15分钟为1个计时单位,夜间停车收费以2小时为1个计时单位,一类地区前一个小时每15分钟收费2.5元,随后就得3.75元,又因为没有封顶价,一类地区一天就得200元。与之相比较,香港的咪表是15分钟收费2港元,比北京廉价得多。另外,香港的停车管理理念是不鼓励长期占用停车资源,咪表只支持最多2小时停车,过时就会吃罚单了。

到海外城市经常会看到大片的空地,因为土地私有,在个人不开发的情况下,土地就闲置了,于是辟为停车场。有的停车场为了提高停车效率,空地上再搭建立体停车位。这些土地不是专为建停车场而购置,辟停车场相当于闲置资产的再利用,故而相对于当地的地价,停车费用还是颇为低廉的。可我们这里土地公有,闲置土地要么建设了城市公园或绿地,要么围起来等待开发,很少有路边停车场或写字楼车库外的停车设施。写字楼或商场的停车场,一小时动辄十几元,甚至几十元。

海外那些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的大城市,则千方百计用价格调节居民的交通行为,用昂贵的停车费减少汽车使用,对不得不驾车的行为,也给予方便,如短期停车少收费,长停吃罚单。其实我们的大城市,采取的也是类似的办法。

但全国范围内,情况则要复杂得多。我们是汽车产业大国,今年一季度已经跃居全球汽车出口第一位,在汽车产业政策上当然不应该和纯进口国家或地区相比,鼓励汽车销售是产业政策的重点。既然要鼓励,对于车主的停车费用,就不能过多地用价格杠杆予以限制,而应降低用车成本,尽可能地鼓励购车和使用。在停车费用上,我们对居民区乃至居民楼配套车库予以限价,鼓励了拥有,可路边停车却收费高昂,驾驶员一旦出门,费用就处于不可控状态了。长此以往,当消费者对汽车失去了新鲜感,完全从实用性角度看待汽车消费后,就可能不购置了。

尤其是当地方政府收入减少,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停车位经营权被拍卖,仅今年前5个月就有近40个城市进行了公共停车位特许经营权招标拍卖,最高的拍卖时限长达30年。这些拍卖停车位经营权的城市多是欠发达城市,并非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的城市,其实是未来汽车消费有潜力的地区。

当地方政府把停车当成另一个重要的财政来源,且打算以此扭转财政困境的时候,消费者还会为此埋单吗? 停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