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24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母亲从苏北老家来城里帮我带一段时间孩子。我到车站接她,看她拿着行李箱和一个大水桶,一见到我就说今天有口福了,说是父亲早上收网,弄了一大桶河虾、龙虾和田螺。我问父亲在哪里弄的,母亲颇为得意地说:“咱屋后那条河。”我反问:“是那条臭河?”母亲笑道:“过去的臭河现在已经是村里人的香饽饽了。”
原来在我没回老家的这一年多时间,那条臭了快15年的河竟然变成了一条清水深河。一年前,村里突然来了一队人把河里积压多年的水草和烂泥都弄走了,还动用了很多大水泵,从隔壁镇的大河引来了水。经过一年的治理和恢复,河水已经变得清澈了,甚至有人在河里拦网养鱼。上周父亲见邻居大妈放了10个虾笼在河里,一早上能收两三斤虾,父亲也去镇上的渔具店买了10个虾笼,投放了几天,每天早上都能收获不少。正好母亲来城里看我,父亲早上拉网回来,竟然是几日来收获最丰的一次。
屋后的那条河,在我上小学之前也曾是清水深河。印象中有段时间,附近居民曾在那儿淘米洗菜。等到我上了初中之后,随着周围出现大量蔬菜大棚、养鸡场和酱菜厂,各种污水随意排放,农药瓶等杂物乱扔,慢慢地,小河两岸的居民也干脆把家庭垃圾扔到河里。后来河水水位越来越低,河道被各种垃圾和水草侵占,到炎热夏天时,它就干涸了。这次母亲带来的虾竟然出自那条昔日的臭河,让我很惊讶,这是老家村子难得的一个好变化。
由于中青年人口的流失,村子里这几年已经没有太多人用大棚种菜了,鸡场也关了,对于河流的加害就只剩下周围居民乱扔的垃圾了。母亲说从去年开始,村里给每家都配置了大垃圾桶,每隔几天有专人上门去拉,不允许再把垃圾倒进河里了。
那天晚上我们把河虾和龙虾都做了,河虾的做法是最简单的白煮,妻子吃的时候赞不绝口,说是能吃出虾的鲜味。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买虾吃了,自从去年我看到一条基围虾的养殖视频,各种激素饲料大批量倒入虾塘,三个月速成大虾,我就不敢再买了。母亲说确实如此,村里之前也有人包地养过。我们在吃龙虾时,发现它们的腮不是黑的,挺干净的,看来小河治理得挺成功的。
自从有人上门回收垃圾,加上村民发现河里的虾可以自吃和卖钱,河两岸的居民已经没有人再扔垃圾了。每天早上像我父亲那样在河口取网的老人还不少,那种抛扔式的虾笼投放和取拿都很方便。还在读幼儿园大班的儿子一边听着我们聊天,一边说他暑假要和奶奶回老家,看爷爷弄虾。我听他这样说还是蛮开心的,期望这清水深河能在下一代的见证之下更长久,而不只是我们某个时段的记忆。
(读者 王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