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更加频繁了
作者:李晓洁编辑·王珊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5月5日江西、福建开始的这一场暴雨,相比于往年同期降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许小峰:降雨具有“阶段性”特征,一般这个季节,江西、华南等地会出现暴雨,所以这次暴雨总体上还算正常。在目前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其实经常会出现这种破纪录的降雨、升温或者低温,极端天气是频繁出现的。
不过这次也有一些“不正常”的特点,比如江西省一些站点的降雨出现了极值,至少有8个国家级观测站降水量突破了5月份的降雨极值,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因为也会引发灾害。
三联生活周刊:你作为专家,能否给我们讲一下极端气候和极端天气的区别?
许小峰:国际上,把极端气候定义为“当出现的某个气候变量值高于(或低于)该变量观测值区间的上限(或下限)端附近的某一阈值”。与之对应的是极端天气,更像是局部地区短时间的事件,特征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当一种类型的极端天气持续一定的时间,比如一个月或一个季节,它可被归类于极端气候事件,尤其是如果该事件产生的平均值或总量达到了极端状态。
这次江西、福建的暴雨,从局地天气看,超越了极值,可归为极端天气。今年1月以来,云南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农作物受灾、火灾次数同比增多,这种很多年都没发生过的情况,且超过了一定平均值、造成了比较严重灾害的现象,就符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定义了。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华南地区的前汛期比往年提前了十几天。如何看待这次前汛期的提前?
许小峰:华南地区前汛期提前,不算少见。如果从过去几十年的数据看,前汛期提前20天的都有。比如2019年华南地区前汛期比常年偏早28天,那年前汛期内也没发生什么极端气候。其实前汛期只是降雨的开端,比如华南地区,可能今年某地先下了几场大雨,那么华南地区就进入前汛期,慢慢往主汛期过渡。一般情况下,前汛期内少有极端天气出现。
但也有不稳定的时候。比如今年,原本春季就容易发生局部强降雨,雨带不稳定。副热带高压往北顶一顶,北方如果有冷空气配合,冷暖气流交汇后,就容易降雨。如果副热带高压没上来,或者上来时缺少北方冷空气配合,雨量就不会强。比如这次福建和江西南部,形成了阵性强降雨。但如果再看看华南地区的广西、云南等地,最近高温和干旱突出,就能发现这次前汛期局部雨量大、整体雨量不强,甚至有些地区还需要水,没有完全解除旱情。这也是这次前汛期的特点,不稳定、摆动式阵性降雨多,总体还不足。
三联生活周刊:福建、江西部分地区暴雨结束后,云南一些城市仍旧高温。5月15日,北京、山东等地区迎来首轮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初夏时节出现这样的高温。算是极端天气吗?今年高温为何来得这么早?
许小峰:高温状态下想要判断是不是极端天气,要考虑同时期的温度平均值与极端值。举个例子,比如某地区冬季今年比往年偏暖,他看的是今年的平均气温跟往年相比,但是最高气温的极端值如果没有超出纪录,那么我们不说这是极端高温,只说偏暖。
具体到今年的云南、广西高温,我觉得算不上极端高温。因为没有数据显示该地区绝对的温度很高,超出往年极端值。而华北地区这次高温,我们要看到往年华北地区都是冬春季偏旱,地表较干,南方的暖湿空气也还没有北上,没有足够的水汽就难以产生像样的降雨,这些都会影响5~6月份华北出现持续高温,也是常见的现象。尽管数据上看华北一些地区有可能到35度,但人的感受并不算很难受,再加上时间短,温度达不到极值。
不过目前还要再看看,根据高温天气持续的时间和强度,与历史同期发生的情况比较后再判断是不是极端天气。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郑州发生洪灾,去年持续高温与干旱,今年部分地区又提前开始暴雨。未来极端天气会不会成为一种常态?
许小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中,已经给出一个明确结论,即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增加。而且,强度也在增加,呈现出异常特征。在2021年河南暴雨发生之前,1949年以来河南曾出现过5次全省性的强降雨过程,但去年的暴雨过程,河南累计雨量最大值、小时最大降水量及日雨量都大于上述5次过程,全突破极值。
这几年气候异常的特点之一是持续了3年的拉尼娜现象,即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水比常年偏冷,容易导致全球天气气候异常,国内过去几年的旱、涝灾害,跟拉尼娜都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拉尼娜也造成了国际上一些气候异常现象,比如去年大范围的高温,范围并不是只在四川、重庆等地,它是从我国长江流域一直往西延伸到大西洋。今年3月,相对来说常年降雨较少的美国加州出现连续大暴雨,也都属于气候异常。根据最新的监测记录,拉尼娜现象即将结束。拉尼娜结束后有两种情况,要么海水温度维持正常,气候也比较正常,要么海水温度偏高,容易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并非一年两年就能过去,今年是高温,明年会遇到哪种类型的极端天气尚难确定。
三联生活周刊:你一直在强调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现在这个趋势的发展速度是怎样的?
许小峰:关于未来几年的气候发展态势,全球温度变暖的趋势并没有改变。2022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WMO)曾发布通报表示,未来5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1.5℃的可能性为50%,而这一概率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还有国际气象组织的研究显示,2022~2026年5年全球平均气温高于过去5年(2017~2021年)的可能性是93%。
气候变暖跟极端天气有一定的关联。因为气候变暖后,大气中的能量增加,天气系统需要的一些要素也更活跃,比如气旋、台风就更容易产生,这就会间接影响降雨量。目前我国50年来的降雨量总体来讲变化并不是很大,但一个很明显的感觉是暴雨的能量增加了,小雨的能量反而减少了,所以会导致极端性降雨的增加。
三联生活周刊:夏天已经到来,今年国内夏季的汛期和温度有什么特点?
许小峰:每年汛期前,国家气候中心会发布一个短期气候预测,这是国家气候中心组织国内高校、研究所共同讨论、总结出的预测,也是国内比较权威的预测。当然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准确度。
我摘出预测的几条重点。总体上,今年汛期(5~9月)我国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长江中游降水明显偏少,可能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另外,华东、华中、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至于今年的阶段性高温跟去年相比如何,没有科学数据可以支撑。只能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去年的罕见高温,今年依旧要注意有可能到来的夏季热浪。
上面是总体的预测,国家气象中心还会根据新的预测滚动修订预报结果。最新一期,5月8日,国家气象中心预测5月22日至6月6日“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西部、华中北部、华南大部等地降水偏多;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
如果这些预测准确,提醒我们华南、华北地区要注意防涝,长江流域依然要注意防旱。同时,也要注意临时的、短期的预报和预警,比如提前一小时、半小时甚至10分钟的突发性的暴雨,如果收到预警,跟完全无知状态下也有不同。但更必要的是在平时,气候部门跟政府各个部门有深度的协调。比如洪水预警发出后,只靠老百姓个人接收信息肯定不行,村干部要及时考虑转移群众,其他的水利、应急等部门也要关注气象灾害。我们一般说气象预报是第一道防线,预警和行动一定要配合好。未来的趋势
三联生活周刊:从更长远来看,接下来几年,国内在气候变化、气象灾害上有可能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许小峰:现在要预测未来几年的气象灾害有点困难。
按照国际气候预测组织发布的信息,提到今年7、8月份大概率要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它实际上是海温的异常会使大气环流产生异常,一旦大气环流不正常,出现气象灾害的可能性就增多。但目前来讲,我们要关注它是不是真的能发展起来。毕竟已经出现了一个很长时间的拉尼娜(现象)。
会不会再出现一次很长时间的厄尔尼诺,它的持续时间和强度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1998年国内大洪水是非常极端的一次全流域洪水灾害,2014~2016年,国内也有地区降雨比较大,这些都是过去一些年里与厄尔尼诺相关的严重灾害。除了厄尔尼诺现象,国内还要多关注青藏高原的积雪和温度状况、北极圈的海冰变化等,这些都跟国内气候有关联。
三联生活周刊: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会给生产活动和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许小峰:如果按城乡角度区分,我觉得极端气候对农村的影响很大。本身农村在自然中的暴露度更大,遇到极端天气的脆弱性更明显。所以我们要更多关注乡村防灾减灾的能力,在规划乡村部分建设时,把气象灾害考虑进去。具体来说,比如农村把房子建得很高,没有避雷措施,就有可能发生问题。比如有些村庄容易发生林火,那么一旦出现了高温、干旱就要对村庄有监测,教会村民一些基础的消防措施。这些都需要跟上。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普通个体,我们面对极端天气变化,以及未来可能增加的极端气候,可以怎么做?
许小峰:之前有资料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下,我国的温升水平高于全球平均状况。各种国际气象组织也说,要在本世纪内,把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的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甚至于说最好能控制在1.5摄氏度,但这并不容易。
在人类活动上,我觉得像今天这样的沟通,本身就是普通人可以去做的一件事——去关注、了解我们的气候,了解一些防灾减灾的方式,然后传播出去。当我们关注到问题后,可以从自身做些细小的工作,比如不要超越自身需求去使用燃气、电等,不要浪费。还有一些公益活动,比如植树造林,这都是很有价值的参与。
(实习记者贾司瑒对本文亦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