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先攒钱还是先享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兰茜 刘畅我该先攒钱还是先享乐?0攒钱还是享乐,本不该成为一道选择题,因为答案看起来是给定的——任何年代节流都是囊中羞涩者获得安全感的保障。世界发展到21世纪20年代,真理也不会改变。

“00后”小王刚进大学加室友微信时,发现一个奇妙的巧合。她的朋友圈个性签名是“苦尽甘来”,室友的恰是“及时行乐”。作为同班同寝的饭搭子,她们之间的消费习惯差异也越发明显。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一直不算太好,她处处精打细算,午休时间再短,也坚持要到食堂吃饭,享受七折学生优惠。室友则更偏好点外卖回宿舍解决,或者出去吃顿好的犒劳自己。在室友们商量着一起拼单买奶茶或者找家清吧喝酒刷夜时,她嘴上说着不感兴趣,心中痒痒,想的却是“这得花多少钱”。那是物欲替代不了攒钱的安全感,她专门开了一个账户存储每个月攒下来的生活费。账户余额每多一分,成就感也就增强一分,意味着当她遇到突发状况,或者想买自己心动的产品时,拥有应对风险、自主选择的力量,有着大方拿钱的底气。

看起来,“00后”同辈中抱着同样心态攒钱的人不在少数。在豆瓣的“丧心病狂攒钱小组”里有62万组员,其中不乏在读的大学生,或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互相交流攒钱的经验。根据后浪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轻人攒钱报告》,超九成年轻人平时有攒钱的习惯,而攒钱的三大原因分别是抵御突发风险、实现财务自由和买房。

但开始实习,小王就突然发现钱变得难攒起来了。离开学校后,房租和日常开销立刻掏空了积蓄。更令她意外的是,攒不下钱的挫败感与骤增的生活压力,顷刻间转化成了高昂的消费欲望,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是工作遇到困难还是取得进展,都是她叫上朋友出去搓一顿的好理由,一贯爱点奶茶的室友也惊叹:“你现在喝奶茶的频率怎么比我还高?”而享乐之后,又只能老老实实重拾起攒钱计划,来应对下个月的账单。

消费主义令攒钱还是享乐成为一个待解的问题,甚至转换成为“该消费什么”的问题。无孔不入的广告,刺激着年轻人将有限的金钱都投入到享乐之中,并将不负青春与及时行乐画上等号。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仍处于为温饱而奋斗的阶段,“生产”是社会的主题。而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空前充裕,“消费”正从原来的边缘地带走向时代中心。

公关大师爱德华·伯内斯用“制造共识”来描述对消费者意志的操纵,即量身定做商品广告来满足人们潜意识中的欲望,促使人们对产品买单。加上越发便捷的支付方式,默认弹出的“先用后付”体验,也让人们越发不满于延迟满足,转而渴求欲望的即时兑现。而社交媒体让人们更容易看到一个光鲜亮丽乃至远超我们生活水平的世界,对比之下,认为自己过得不够好的想法也悄然滋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社会压力。越向这种生活看齐,仿佛越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一步。

看起来,能否理性消费,已经成为年轻人要跨越的一道门槛,而在小王工作后反倒疯狂消费的行为之下,控制对未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个门槛又加高了一层。买东西就像吃糖后获得的短暂愉悦。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卡瑟的研究表明,不安全感和威胁感会让人重视物质,以此满足自己的被保护感、安全感或自我价值感。

这是一个全球现象,在经济全球化遇到结构性问题时,身处弱势的年轻人在攒钱与享乐之间反复横跳。国内放缓的经济、高企的失业率是事实。放眼全球,《经济学人》也对这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进行了一番探讨:他们的钱包很薄,品味很高;渴望真实,同时不断沉浸在一个虚假的数字世界中。紧缩的劳动力市场、比上一辈更少的积蓄和新冠的冲击,都在年轻一代中滋生了悲观情绪。麦肯锡咨询公司在202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四分之一的Z世代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退休,不到半数的年轻人相信他们能有自己的房子。其中,有人选择攒钱来对抗这种不确定性,还有人干脆冲动地消费当前有限的资源。麦肯锡的另一项调查表明,45%的十几岁和二十岁出头的欧洲人计划在未来三个月挥霍一番。

面对这些,人们首先需要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结论不难得出,攒钱是正道,享乐尽量不退让,不花一分冤枉钱。而平衡理智与情感的手段,往往需要“用魔法打败魔法”,让攒钱充满乐趣,把攒钱的大目标,分散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今网络上流行着“无痛攒钱”的风潮。疫情后“报复性攒钱”没有出现,“报复性存钱”却伴着各式各样的省钱方法一波波涌来。除了网购搜索关键词时,就将“实木床”平替成“防潮排骨架”的消费降级,把攒钱的数额设计成游戏,甚至情侣间的交往方式也发生变化,网上的一对恋人,纪念日外出吃饭、互赠礼物的仪式感不变,但彼此的小心思就不猜了,直接告诉彼此目前最需要的必需品。

(参考文献:玛克辛·贝达特著,杨静娴译,《被放大的欲望》,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