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降级指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咖啡椰子猫作为一个重度咖啡成瘾者,我一天至少要喝三杯咖啡。清晨睡眼惺忪时,打开咖啡机,在轰隆隆的研磨声中,完成上班前的准备,洗漱穿衣化妆一气呵成,一杯热气腾腾的拿铁是迈出家门的护身符。上午10点,遇上漫长的会议,我就借故喝水,然后去茶水间用胶囊机做上一杯美式。当我端着杯子神清气爽地返回时,常看见浑身烟味的男同事匆忙跑进会议室,心里不禁感慨:“还是喝咖啡方便!”下午,在回复一堆邮件后,我还要习惯性地泡上一杯,吃两块黄油曲奇,难缠的客户也没那么面目可憎了。简而言之,咖啡因给予我上班无穷的动力。
但突然,我的咖啡生活被迫中止。公司的咖啡机坏了,催促多次也无人来修理。尽管同事们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冻干粉、液体胶囊、“挂耳包”制作出各种懒人咖啡,但我总觉得口味有些寡淡。周围知名连锁品牌的咖啡价格都在25至40元,虽然糖浆风味和奶油果酱的搭配令人眼花缭乱,但老喝也容易破产。唯一能降低价格的办法就是办理会员卡,不仅能用积分兑换咖啡,还能领到买一送一的优惠券。
但在使用优惠券时,要以价格高的那杯结算,所以店员不停地推荐超大杯,一向只喝中杯的我根本喝不完,还要一次性购买两杯,积分升级又缓慢无比,优惠券很快就被我打入“冷宫”。
想起某位专家说过,“每天省一杯咖啡钱,为养老提前规划”,既然不能从单位薅羊毛,我决定出去寻找一杯便宜又好喝的现磨咖啡。
我的目光转向小众精品咖啡店,一杯在20至30元,主打“小而美”风格,深胡桃木色的桌子上摆一杯有爱心拉花的咖啡,绝对是朋友圈“晒照”时安逸自由的绝佳证据。但结合咖啡豆品质和品牌溢价,我大概率是为店面环境买单,况且优惠力度远没达到预期。
便利店咖啡走的是“便宜大碗”的流量路线,一杯大约在8至15元,全自动咖啡机,品种单一,没有花里胡哨的噱头,只满足打工人提神醒脑的简单需求。但品尝时,总有开“盲盒”的惊喜,有时苦得吐舌,有时酸得皱眉,没法充分兼顾口味的均衡。周围简易的桌椅和透明的橱窗,让我坐下休憩片刻的想法都成了奢望。
在综合了环境、位置及价格等因素后,我最终走进了一家连锁快餐店,这里也售卖咖啡。店员最先提供的方案是与官方优惠一致,一杯13元。对此,我有点犹豫,心理价位是10元,但如果直接说出,生怕店家勃然大怒。沉默一阵后,我假装很苦恼地问:“还有没有更便宜的套餐?”
做咖啡的大姐愣了几秒后说:“我去和店长申请一下,给你争取个特殊折扣。”在她转身的瞬间,我窃喜,谈判原则也适用于内卷的咖啡行业。我最终得到了一张次卡,140元15杯,完美地落入预算内,店员则在旁边痛心疾首地说:“看在你是今天第一个客户的分上,我们亏本销售。”在付钱时,发现对方竟然使用的是私人收款码,确实是笔互惠互利的买卖。
不久后,我被公司调去别的部门,工作时间变成了弹性制,这意味着我不需要坐班,原本那张划算的次卡变成了“鸡肋”,实在不愿意横穿半个城去买那杯便宜的咖啡。
不坐班的时间自由,让我在犯困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如运动、打盹、刷手机。有研究说,喝咖啡让人精神百倍,或许这只是一种“仪式性”的暗示。在去除心理因素后,一次深呼吸或短暂放空,同样能起到镇静解压的效果,因此戒除“咖啡瘾”不再困难重重。
所以,我终于成功地实现了“咖啡降级”,甚至连续几日都忘了咖啡这回事,就如网上流行语所说:“什么都不买,才能立省百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