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催化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陈嘉伟 我身后的工位又传来咯嘣咯嘣嚼青豆的声音,同为文字工作者相互已经心照不宣——女同事正在以发力的银牙和咀嚼肌来刺激文思枯竭的脑部神经,希望豆子就像能压裂地下千米油层的珍珠岩,助力油井喷出滚滚油流般促其文思泉涌,一扫写作障碍带来的焦虑。
既然文字是有力量的,那创作者必然得搏命般相抵创作桎梏加身的“反作用力”,盼望灵感如同射进冥界的一缕阳光,打破横亘在文字进程前的那道叹息之墙。最为人熟知的灵感之源莫过于“李白斗酒诗百篇”,或许每个名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秘诀。不过相较于诗人发散性的思维,我们这些工具写手更需要架构起严谨的逻辑,酒精在平时只能尽量作为抚慰疲惫灵魂的良药,香烟、茶水、咖啡、可乐等瘾品应该陪伴我们面对屏幕发呆、思考的时间更多。其实作为由心而发的文字创作,心理催化似乎比物理催化的效果更惊人,就像马尔克斯的妻子总是在桌上放一朵黄玫瑰,代表“幸运与等待”,终于在电光石火的瞬间触动了大师的灵魂,写出“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
心理催化多少会有一点玄学的味道,习惯也好,怪癖也罢,我更愿意在列好文章架构后午睡一会儿,浅睡眠时大脑皮层更加活跃,不时就会带给写作意外的灵感和收获。心理大师理查德·怀斯曼在《夜脑》中也说过,睡觉时,人类的大脑会将白天所思、所感和所为自动分析、归类并储存,从而形成我们的认知结构。这使我更奢望在半梦半醒之间也能有一番游园惊梦的奇遇,获得时间与空间转换的灵感,一举写出“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这样不世出的作品。
如同打败魔法的最好办法是魔法,绝大多数时间,能够拯救文字的终归还是文字。平日里博览群书“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同时,也为不至于在写作时捉襟见肘。每个同事都有多年来积累“金句”的习惯,不约而同期望哪句名家名言成为打开灵感心锁的钥匙。大家窸窸窣窣翻记录本的样子,和唐朝有点小才华的文人翻查“随身卷子”一样,那是方便古人在作诗前借鉴名家诗句的精妙之处,以防冥思苦想后仍然在人前露怯。以古照今,看来千年旧瓶还能装下如今的新酒,只是不知道ChatGPT普及后,以内容创作为主的职业人,会不会像骄傲的骑兵遇见机枪,最终在大算法前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