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英殿往事
作者:卜键
明廷移都北京后,武英殿曾作为皇帝召见大臣和斋居之处。而其后院东北角那座造型有些奇特的浴德堂,由于其鲜明的阿拉伯风格,盛传乃乾隆为香妃兴建的浴室,孟森先生作《香妃考实》予以批驳,可至今仍未消歇。孟森徵诸古代宫室必设庖(厨房)湢(浴室),认为是元朝故宫遗留之物。在此基础上,单士元先生将浴德堂与文华殿大庖井合并考索,以为符合古礼左庖右湢的规制。是耶非耶?怕也难以论定。
清代的皇宫,以乾清门为标志,分为内廷和外朝。武英殿位于外朝的西路,在西华门内,与东路的文华殿并列,皆属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始建于明初。其正殿即名武英,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南向,前出有宽大的月台,一条甬路直通武英门,大门外有内金水河流过,并排架设三道汉白玉雕栏的小石桥。正殿后为敬思殿,前后殿形制略同,以穿廊相连,呈工字形。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廊有房60余间。东北隅有恒寿斋,西北隅为浴德堂。明清易代之际,如果说北京是各方势力必欲争夺的中心,武英殿则数度成为中心之核,上演了一幕幕历史大戏。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帝朱由检从紫禁城北门(史称玄武门)仓皇出宫,吊死于煤山,提督京营的秉笔太监王承恩从死;而南面的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很快便一路敞开,很多官员内宦跪迎闯王进入。李自成头戴尖顶白毡帽,身穿蓝布上马衣,骑一匹毛色驳杂的黑马,在属下簇拥下进入皇宫,“登皇极殿,据御座,下令大索帝后,期百官三日朝见”。有研究者称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以武英殿为治事之所,不知何据?而他自山海关战败奔还后,的确是在武英殿举行的登基大典。《明史》卷三〇九:“二十九日丙戌,(自成)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金星代行郊天礼。”无人详悉描绘当时之场景,那强作出的从容庄重和难以掩饰的惶恐不安,那种强烈的帝王意识和对紫禁城的迷恋,已经决定要撤出(逃走)了,还非要这么搞一下,也不知其是怎样查清的七代先人?至于李自成为何要选择武英殿,应是与走时方便有关,而与此同时,大顺军将士已在紫禁城各处殿阁堆柴泼油,准备放火了。李部于次日凌晨呼啦啦离京,紫禁九门和宫殿大火冲天,独武英殿得以幸免。
五月二日,清师进据京城,摄政王多尔衮被迎入武英殿——明故宫唯一未被焚毁的宫室。《清世祖实录》卷五:“己丑,师至燕京,故明文武官员出迎五里外。摄政和硕睿亲王进朝阳门,老幼焚香跪迎,内监以故明卤簿御辇陈皇城外,跪迎路左,启王乘辇。王曰:‘予法周公辅冲主,不当乘辇。’众叩头曰:‘周公曾负扆摄国事,今宜乘辇。’王曰:‘予来定天下,不可不从众意。’令将卤簿向宫门陈设,王仪仗前列,奏乐,拜天地三跪九叩头礼,复望阙行三跪九叩头礼毕,乘辇入武英殿,升座。”这段对话特意突出多尔衮的知礼谨畏,以及对前朝降人的抚绥。至于那些准备好卤簿御辇、跪于承天门外的太监,一个多月前大约也是这样迎接闯王的,李自成不买账,一路骑马直入,多尔衮则下马升辇,算是给足了面子。
在武英殿住下后,多尔衮分派大军追击李闯,进击中原,也在京师为崇祯帝后发丧,征召前明官员以原衔回任,同时实施高压政策,宣布薙发令,将汉人尽行逐出内城,分给八旗居住。清朝以此年为顺治元年,九月十九日,孝庄皇太后与小皇帝福临至京,礼部事先拟定礼仪:文武百官在承天门外金水桥南文武分班跪迎,俯伏候驾过,“次日黎明,文武百官于武英殿朝毕,上表,请即帝位”。多尔衮自会提前将武英殿让出,而应是要做一些礼仪方面的筹备,十余天后才在武英殿举行顺治的登基大典。在此之前,皇宫的修复重建已经展开,首先兴修的是乾清宫,顺治二年五月,主殿与乾清门、四角小殿、廊房等皆告竣工;接着兴造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等,又用了一年多时间。但顺治似乎并未很快搬到乾清宫,仍频频在武英殿举行朝仪和宴集,而一直到他亲政之后,乾清宫还在修建中,不清楚其在武英殿究竟住了多久。
有意思的是,康熙八年(1669)正月,少年天子玄烨奉太皇太后懿旨:“皇帝现居清宁宫,即保和殿也,以殿为宫、于心不安。可将乾清宫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处。”后因维修太和殿工程的影响,再改为移居武英殿,可证此处的条件要更好些。其时玄烨亲政已一年半,大权仍被辅政大臣鳌拜抓住不放,专断擅杀,飞扬跋扈,令15岁的少年天子难以忍受。就在武英殿居住期间,康熙与一等侍卫索额图定计,从八旗子弟中挑选了一批强健骁勇的大男孩,入内苑练习布库(摔跤)之戏,乘鳌拜不备,一举将其拿下,至此才可称真皇上。
玄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尤为倾慕儒家经典。此前,他的学习颇受一班满洲顾命大臣的限制,孝庄太皇太后似乎也不太支持,而逮治鳌拜后便不再受约束,举行经筵和日讲,也向传教士请教天文历法和算学。正是他下旨于武英殿设立修书处,始设的时间有多种说法,据项旋的考证,可确定为康熙十九年十一月。此时三藩之乱已近尾声,收复澎湖和台湾也在密集运筹中,国家大局日益向好,玄烨开始将文治规划提上日程。修书处即其一,办事的地方主要在武英殿浴德堂,而遇有兴办大书,则前院东西廊房皆为所用。《日下旧闻考》载:“西北为浴德堂,为词臣校书直次,设总裁统之。”又:“康熙十九年,始以武英殿内左右廊房共六十三楹为修书处,掌刊印装潢书籍之事。”自此,武英殿的职能发生大转移。兴修四库时,浴德堂遂成提调与纂校翰林的办公室。 武英殿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