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 | 从一碗茶到一杯咖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本期杂志我们将带领大家拓宽咖啡版图,探索几座咖啡新城。为何在习惯饮茶的南方城市广州、深圳,咖啡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咖啡这一舶来品如何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随着记者的探访,你可以看到咖啡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在悄然变化。
在苦味和酸味之外,你是否也对那些在产品描述中极具存在感但自己却品不出的味道感到困惑?京都的老派喫茶店如何在新的时代开辟新的天地?这些疑惑你都可以在本期杂志中得到解答。>">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这一次,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同咖啡息息相关的美好空间——咖啡馆。什么是一家好的咖啡馆呢?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在主笔杨璐看来,好的咖啡馆的首要标准就是能够给顾客出品一杯好的咖啡。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好的咖啡馆同时还取决于是否有能够让自己锦上添花的“配角”——创意咖啡。更重要的是,好的咖啡馆一定要有一个舒适的空间,这背后呈现的是主理人是否有一颗款待之心。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喝咖啡其实跟品茶类似,讲究香气、滋味和口感,它的巅峰体验犹如味觉的交响乐,层次丰富,婉转起伏,余韵悠长,但这需要长期的、刻意的练习。也不用望而却步,饮食经验都是相通的,普通人依旧可以感知出一杯好咖啡的品质来。
咖啡的魅力所在也因为它能够承载人的情感和城市文化。咖啡馆是激发创作灵感的魔力场,是展览、学术讲座和文化批评的传播空间,是孤独生活中温情脉脉的驿站,是深夜食堂般的熟人客厅。采访对象们还分享了世界各地打动他们的咖啡馆是什么样子以及如果约什么样的人,去哪种匹配的咖啡馆。>">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中国有没有茶道?或者说,中国茶的精神性如何承载?诚然,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文化断裂,但茶的物质基础一直生生不息,而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也从未断绝,这也是茶文化复兴的土壤。在中国人眼里,日本茶道精神虽然纯粹,但也过分苛刻和程式。中国茶之道,则是道法自然。这也是我们这次在杭州、徽州和成都踏访春茶所感,在一种多元的山水、人文和市井情境下,中国茶呈现出来的是自由自在的样式。
好茶之道印度大吉岭的滋味与传奇2017年05月01日 第18期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被英国人走私到印度大吉岭的中国茶树树种,倒是在无意中,帮我们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茶味道。那是在一百五六年,我们祖先曾经痴迷的滋味。大吉岭的茶园以此为豪,号称“大多数茶树是来自中国的原种”。它们好比中国滋味的活化石,却至今仍然鲜活地产出嫩叶。
印度的茶产业与国际市场高度对接,它使得这些品鉴者头脑中的“滋味地图”,与世界主要消费国的“口味地图”连接在一起:他们尝到的每款茶,都对应着会接受这种滋味的消费者。>">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什么是好茶?通过扫描武夷山脉这片可比作茶中“勃艮第”的中国古老的茶产区,寻找武夷茶从流变到定型的逻辑,是不是可以建立好茶认知?能否将茶从“玄学”引回农产品的正道?是否可以从“遵循古法”中找到“今法”,让几百年后的人们也道出这四个字?我们在寻找答案。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茶与水相激,才真正完成了我们将饮的茶。水,当然重要。时至今日,直接饮用泉水者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多地购买饮用水,或者通过某种储存水的方式,比如陶缸储水,比如石子浸水的方式来做饮茶用水,陆羽的体系彻底失效了吗?作为泡茶用水的调查,我们却直接选择了寻找泉水的方式——第一,是因为许多历史名泉并未消亡,是否还可以做饮茶用水,值得考量;第二,我们欣赏饮茶于林泉的方式,饮茶之道盛行,各种改善饮茶的方法都在使用中,那为什么不直接去山泉佳处,喝一杯活水冲泡的茶呢?>">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与中国今日饮茶方式更接近的煎茶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煎茶道与唐朝流传的煎茶之名相同,饮法却又传自明代?中日茶风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渊源?其茶道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包括中国自唐陆羽所确定的饮茶方式是否该称茶道?带着这些令我们困惑的问题,我们再次去日本。这也许正是我们做这一期《茶之道》的意外收获——不仅收获了关于茶的若干真知,更明白了,只有在不断的敞开与交流中,中国的茶文化系统才能越来越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