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航海扩张的动力和速度
作者:薛巍如果一个现代的成年人穿越到1500年的西欧,他要是喜欢冒险,可以率领一支船队去找黄金,如果喜欢稳定的生活,可以成立一家股份公司,或者搞印刷,因为“关于重要航海发现的消息随印刷出版物广泛传播。没有去过海外的人急于了解远方的奇闻逸事,探险书大卖”。
但总体上说,那时刚出生的孩子的预期寿命一般只有30岁(不过很多人都能活到60岁以上,因为大量人口在一岁前就死去了),如果他登上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船上吃的都是热量非常高的食物,而且只有启航后的头几天有水果和蔬菜,船上的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在途中可能会患上痢疾、斑疹伤寒(也叫“船热症”)以及坏血病,还要面临暴风雨、触礁、搁浅、超载、火灾、遭受敌舰的攻击、海盗的袭击,掉到海里就会成为鲨鱼的猎物,死亡率大概是五分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很多西欧人义无反顾地远航,这既有物质也有精神上的追求。美国历史学家史蒂文·西瑞说:“西方人向世界远航的动力源自3G理念,即God、Gold和Glory(上帝、黄金和荣誉)。在3G理念的鞭策下,欧洲人发起了向欧洲以外世界的冲锋。最初的基督教是一种富有入侵特质的宗教,总是疯狂地寻求把人们改宗至基督教门下。欧洲人对利益的渴望程度甚至超过了改宗异教徒的热情。很多人希望能挖到黄金,另一些更精明的人则想着通过商业贸易的方式获取利益。他们非常清楚欧洲人对于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疯狂热情,希望找到一个获得中国商品的新渠道。对荣誉的追求也为欧洲探险者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在文艺复兴时期,海外探险者大受赞美,人们认为他们勇敢且崇尚个人主义。文艺复兴把好奇心视为美德,鼓励人们尽可能知道更多的事情。”结果就是,在大航海时代,西欧迅速控制了西半球、南亚及非洲沿岸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扩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跟西欧相比,世界其他地区都没有持续开展大航海活动的强烈动机和地理条件。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麦克尼尔在《5000年文明启示录》中说:“1400年时的世界,数十个社会和文明各自封闭,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接触和交流。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人群,与其他大陆毫无往来,中国和印度通过贸易建立了广泛的对外联系,但外来影响不足以改变它们自成一体的文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阿拉伯和印度的穆斯林商人,在印度洋海域有一套错综复杂的贸易运作体系,却满足于将其活动局限于那些已知的、有利可图的、能安全航行的海域。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受到了地理条件的限制:几道海峡成为它的天然边界,而它控制的红海则扼住了连接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和印度的交通要道。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航行时,一旦偏离那几条已知的借助季风航行的季节性航路,航海就会变得艰难而危险。”
美国社会史学者杰克·戈德斯通在《为什么是欧洲》一书中着重描述了欧洲人对贸易路线的需求如何迫使他们突出重围。西欧被西边的外海和东边的奥斯曼帝国夹在中间,封闭了起来。当时中东和亚洲各国却没有受到这样的限制。在1400年以前,欧洲的船只基本上都只是围绕着欧洲的海岸线航行,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事业兴盛起来之前,欧洲最伟大的航海家是北部的维京人和地中海的意大利人。意大利人的足迹遍布了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甚至越过君士坦丁堡附近的海峡,到达了黑海东海岸,把亚洲的丝绸、香料、玉石和珠宝运回欧洲。但是意大利人的航行范围很少超过黑海或是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地中海沿岸。阿拉伯商人不仅能够穿越北非,到达西班牙,还沿着红海航行,顺着非洲东部海岸线一直到达桑给巴尔,绕过阿拉伯半岛,驶出波斯湾,穿越印度洋,来到盛产胡椒、宝石和其他财物的国度。印度的商人则向西沿着印度洋航行,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或者向东绕过孟加拉湾到达东南亚。几乎在哥伦布航行之前100年,中国人就已经建造出了巨型远洋舰船,从本土出发,到达印度,又穿过印度洋到达非洲。“简言之,当欧洲人还被伊斯兰国家挡在身后时,别国的贸易商就已经能够自由地穿梭于整个亚洲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了。所以欧洲人要寻找一条直接通向东方的路线,以便突破奥斯曼帝国的屏障,参与到繁荣的贸易活动中去。”
戈德斯通说,欧洲人要历尽艰辛开发航线,是因为当时印度和中国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要胜过欧洲。印度和中国的土地更加肥沃、高产,生产技术也更领先,中国最早生产纸张、火药、指南针、三角帆船、精美的瓷器等,印度有棉织品。中国和波斯还有丝绸。“当印度人和中国人穿着柔软舒适的棉织衣物时,欧洲人还裹在粗糙的亚麻和羊毛衣物里。与新大陆建立联系(找到金银)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很少。”
随着欧洲自身丝绸生产的发展,丝绸贸易的重要性下降了。但亚洲的香料,在欧洲却没有替代品。这些香料有来自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丁香、肉豆蔻、胡椒,或来自锡兰(斯里兰卡)的桂皮和印度西南部的胡椒。如今胡椒只是日常生活中一种价格低廉的消费品,可是在15和16世纪,欧洲对香料有极大需求,欧洲冬季没有足够的饲料喂养牲口,也没有丰富的蔬菜、水果和饮料,香料的主要用途是为那些不新鲜的肉类或腌制肉类添加风味。
大航海既需要船只、人员,也需要武力保障。威廉·麦克尼尔说:“达·伽马来之前,就有穆斯林商人采集香料,从印度南部或阿拉伯半岛南部,经红海船运到埃及。从埃及出发,这些香料又被转运至威尼斯等意大利城市,最后卖到西欧各地。这一贸易路线包含多次交易,层层加码后,价格大幅上涨。除了交易费用之外,红海各港口还要收取税费。为规避这些费用,达·伽马在印度南部收集香料,直达里斯本。所以,里斯本取代威尼斯成为欧洲香料集散大港。达·伽马成功后,葡萄牙很快跟进,葡萄牙人设计的绕非洲去印度的新航线对穆斯林商人造成了威胁。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穆斯林没有能力抵挡葡萄牙人。葡萄牙船装有火炮,能在90米开外击沉敌船。”
在大航海时代以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还有许多空白和错误。英国学者戴维·阿诺德在《地理大发现》一书中说:“欧洲人对于外界的认识,其中神话般的幻想多于真实的认知。为了弥补欧洲世界对于亚非地域的无知,绘图人会在地图上描绘出一些假想虚构的河流和山川,配上一些肆意杜撰或早已消逝的君王。欧洲人普遍相信,远航船只一旦冒险驶入未知的海域,就会偏离航线消失在世界尽头,或者无缘无故地丧命于热带波涛汹涌的大海。当时曾有人认为,地球是平的,船如果走得太远,就会从地球边缘掉下去,永远回不来。1400年,欧洲人对于所处地域以外的想象,不仅含糊不清,而且往往是舛误的,但此后200年内,各大块陆地渐渐演变成今日我们所熟稔而清晰可见的模样。许多非常重要的地理发现都是在令人惊愕的短暂时期内产生的。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欧洲人控制海洋,将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
欧洲人的远洋探险和征服行动之所以迅速展开,是由于一些君主和航海家个人的魄力,更离不开11世纪到12世纪以来欧洲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公元1000年到1400年,欧洲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科学技术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黑死病带来的严重灾难之前,欧洲人口一直有显著的增长。北欧的耕作技术改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海上贸易与陆路贸易得到发展。随着贸易与航运的发展,银行和金融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600年后,股份公司制形式完善起来。股份制企业能会聚储蓄、分担风险、充分利用专业技能。“即便是哥伦布没有在1492年横越大西洋,即便是科尔特斯没有在1521年占领墨西哥,总有一天,会有其他欧洲的航海人和冒险家来完成。”
欧洲人通过一次次海上和陆上的冒险活动,将全球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一过程中西欧人获得大量财富,给新世界的人造成了冲击。威廉·麦克尼尔说:“世界海洋通航带来的一个变化是,粮食作物从美洲到世界各地的传播增加了人类食物供给。美洲把烟草、玉米、土豆、甘薯、木薯、花生、西红柿传到世界各地,玉米和土豆变成欧洲和非洲的重要作物。在中国南部和西非,甘薯成为主粮……欧洲地理大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文明关系。世界各海岸成为最重要的区域,不同文明在此相遇。欧洲海船停泊的港口成为文明会合的关键区域。在这些港口,欧洲人有机会了解到其他民族的奇风异俗,而其他民族有机会学到欧洲的技艺和思想。商品、思想、殖民者、疾病、技术和艺术风格在海上迅速传播,速度超过内陆……此前,欧亚大陆远西地区处于文明世界的另一端,而现在却变成所有历史的中心。自此之后,现代史开篇。” 大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