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年学艺之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银耳
梁朝伟57岁时,为了演好一位会弹钢琴的探长,开始学弹钢琴,每天练习8小时,一直练了三个月。他甚至可以去学作曲。美国评论家杰里·萨尔茨说:“任何人都能搞艺术……如果你会写字,那就已经知道如何画画了。无论你写下的是字母、数字,还是独创的涂鸦,都写着你的名字。”我们到了雪地和沙滩上都有画点什么的冲动。萨尔茨说,哪里都可以画,石头、金属、咖啡杯、商标吊牌、人行道、墙壁、木头,等等。接着画你书桌前、地铁座位前、大腿前一平方英尺内所有的东西,可以抽象,可以具象。艺术家没有年龄限制,“有那么多艺术家、作家、演员以及其他的名家都起步很晚。亨利·卢梭40岁才开始画画。茱莉亚·卡梅伦48岁才成为摄影师”。
美国记者汤姆·范德比尔特有了孩子之后,开始去学唱歌、冲浪和画画。他参加了画家博梅斯勒·爱德华开设的绘画班,爱德华认为绘画是和阅读一样至关重要的技能,阅读可以让人获得来自其他学科的见解,绘画则有助于训练我们的感知能力。课上老师让学生画椅子、画自画像。学习结束后,范德比尔特画了一只西伯利亚哈士奇的速写,其主人称赞他说:“你简直可以去卖画了!”他大受鼓舞,仿佛小孩子在钢琴上磕磕绊绊地弹出第一首歌,他的祖父母就认定他日后可以去卡内基音乐厅表演。他喜欢上了绘画:“绘画是我做过的最引人入胜的事情,远比写作的吸引力强。我关掉手机,把它放在另一个房间,只剩下我、一支铅笔和一张纸,还有我周围的空间。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溜走了,这让我感觉是一种有益的冥想。”
学过绘画之后就像打开了新的视野:在街上会观察汽车引擎盖上倒映的城市景观的微妙动态,或者橘子皮上的纹理图案,能看出天花板角落里的阴影实际上是几道互相交叠的影子,一块地板上藏着一个微妙的世界。范德比尔特提供了一些常识:有关人类头部的典型比例存在许多经验性的规律。比方说,脸的宽度相当于5只眼睛的长度。在尝试画一张脸时,我们往往会过分强调对我们重要的东西。我们把眼睛画得太大、太高,额头画得太小。
搞艺术好像越离经叛道越好。特里斯坦·查拉创作的诗是从一个袋子里任意抓取的句子随机拼凑的,在自行车轮子上涂颜料、在帆布上骑行也算作画。英国作家安东尼·吉登斯看不惯那些不尊重艺术的行为,他说:“拨几下吉他弦就以为自己是音乐家了,在帆布上涂点脏东西就是画家了,喊几声押头韵的话就是诗人了。近年伦敦举办过一些政府资助的展览,农夫的靴子、腐败的萝卜、牛粪都被当作创作。艺术是按照形式的目的对自然材料加以排列。我们不能再认为幼儿园孩子用铅笔或水彩画的画不只是惹人喜爱、奇特有趣。艺术始于技术,只有掌握了技术才会有艺术。只有愿意让你的创作冲动从属于形式的限制,你才能去创作。学习技术是要花时间的,但我们都以为自己有资格走捷径。” 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