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辰科庶常
作者:卜键乾隆帝发布征书谕旨的三十七年正月,岁在壬辰,是一个常规的会试年,该年取中的称壬辰科进士。而所谓庶常,乃指从进士中挑选出的庶吉士,又分为清书(满文)、汉书两个“专业方向”,进入庶常馆深造。庶常馆只设一个班,30人左右,学期通常为三年,而遇有恩科会试的插入,就相应缩短。如去年为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增开辛卯恩科,庶吉士在馆仅一年。壬辰为正科,便要读满三年。其时恰值朝廷启动《四库全书》第一阶段的纂修,也就是从《永乐大典》中辑佚,这届庶常在馆读书时,即有多人被抽调到翰林院辑书,值得关注。
壬辰科会试,礼部侍郎倪承宽知贡举,正考官为大学士刘纶,副考官为兵部侍郎奉宽、内阁学士汪廷玙。此四人中,就有三位列于《四库全书》职名表。刘纶精擅古文辞,乾隆元年以廪生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以清正勤谨深得皇上倚信,在军机十余年,与刘统勋有“南刘东刘”之称,都被任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有一个故事与之相关,说某冬夜军机处章京王昶草拟急奏,赶往刘纶府上请他审改,“纶起燃烛,操笔点定。寒甚,呼家人具酒脯,而厨传已空,仅得白枣十数枚侑酒”。汪廷玙为乾隆十三年探花,十七年翰詹大考一等一名,长期任职翰林,入直上书房,以清谨缜密著称,后兼四库全书馆总阅官。倪承宽是十九年甲戌科探花,也曾在上书房行走,三十三年以礼部侍郎提督直隶学政,“人品醇谨,学问优长”“风度详整”,且以书法绘画名世,后亦担任四库馆总阅官。由此可知弘历选中的近臣多清俭淳良之士,像和珅那样的亦属少见。
每届的乡会试,都会有一些年迈试子前来参试,皇帝也会恩赏一些功名职衔。弘历孝心浓重,遇上母亲的整寿皆开恩科,去年为崇庆皇太后的八十大寿,“其齿跻耄耋、挟策偕来者,多至三十余人”,且有一位举子百岁李炜,获赏国子监司业职衔,另分别赏给80岁、70岁以上者检讨或学正职衔。尔后又在当年顺天乡试中恩赏十余名超过70岁、80岁者举人,孰料其中一位名叫张静深的试子参加壬辰会试,竟被搜出怀挟小抄,以八旬老人当场予以枷号。乾隆听说后有些扫兴,发了一通感慨,说此人不懂安分知足,得了个举人还要考进士,“躁进妄想,以致求荣反辱”。
四月初四日,有旨“命大学士刘统勋、刘纶,内阁学士德风、谢墉,吏部尚书程景伊,兵部尚书蔡新、侍郎周煌,左都御史观保,为殿试读卷官”。引录这个名单,乃因他们后来绝多兼任四库馆重要馆职。清代殿试只考策问,试题注重时务,题长可达二三百字甚至更多,要求试子提出对策。读卷官不仅负责殿试的阅卷与排名,还要预先拟出策论题。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始,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题,皇上从中圈定其四。审视本科的策论四题,会发现第一、二、四条皆与绎解和考订典籍相关。如第二题:
汉仲舒董氏,经术最醇,其云尊闻行知,高明光大,一归之于强勉,《易》与《春秋》又有歧指欤?夫一日万几,宵旰不遑暇逸;而畴咨交儆,佐治是所兼资。何道而使广益集思,胥尽弼违之谊也?历代诸史,向敕馆臣校刊,嘉惠海内。近以辽、金、元三史,人、地、官名多淆于后代儒生之手,或一人而两传,或一地而数名,至于释义对音,动成乖舛,因命重加厘正,务极精详。其余胪事系时,悉仍其旧。顾金史多本刘祁《归潜志》,《元史》多本虞集《学古录》,今以史文相核,率有矛盾,何耶?《同文韵统》所计三合切音,至为吻合欤?所云华严字母,折衷何若?昔称“七音为均”,均者韵也,考其真于译音,而通其用于韵学,讵有外于谐声辨字之本者欤?
关乎经学与史学、文字与音韵的区别,也具体到史书撰述,尤其是少数民族王朝所存在的人名、地名和官职的甄别统一,包含甚多。再如第四题:
文章载道之具也。溯尼山在兹之统,及门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文学一科独列游夏,何也?厥后师援纷歧,宗派各别,所作丽于经史子集者,数难更仆,渊源正变,能缕述欤?沿及谭艺之家,若陆机《文赋》,状作者之用心;刘勰《文心雕龙》,区七十二体之式。所言不越八代文格,于原道徵圣之目,洵有当否?近代茅坤裒唐宋为八家之选,存古文法度;本朝储欣益以李翱、孙樵,搜罗较备。曾令儒臣订定《唐宋文醇》,付梓以行,于文粹、文鉴或不至大相径庭乎?
此题专注于文学,要求参试者就古文的类别、体式、流派,以及评价、选编等方面提出见解。文中所说的《唐宋文醇》,乃弘历继位后亲自选目,由皇叔允禄主持编刊事务,大臣张照、朱良裘、董邦达等参与编纂,全58卷,乾隆三年武英殿五色套印,印装精良。该书收录唐宋十大家之书、序、论、记等近500篇,附有各家评语和考订,一经问世即为多省学政翻刻,影响巨大,也成为一部科举用书。御极之初就选编此书,也是弘历的一件大得意事,试策中询问及此,倒像是求表扬了。
而《唐宋文醇》确属善本,首列当年九月弘历亲书之序言,文情相生,大开大合,亦多妙笔。略如:“日月丽乎天,天之文也;百谷草木丽乎地,地之文也。化工之所为,有定形乎哉?化工形形而不形于形,而谓文可有定形乎哉?”晚明王学左派代表人物李贽颇受清人丑诋,读罢此序,觉得乾隆帝真像是接续了李贽《化工说》的究问,就连文字风格也颇为相像。
五月十八日,内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等带领新科进士引见,得旨:
新科进士一甲三名,金榜、孙辰东、俞大猷已经授职。平恕、李尧栋、沈孙琏、朱绂、潘曾起、茅元铭、裴谦、许兆椿、邹炳泰、钱樾、李镕、方炜、黄寿龄、庄通敏、张扬扬、苏青鳌、邱庭漋、王兆泰、朱攸、莫瞻菉、张百龄、闵惇大、萧九成、图敏、蔡廷举、张家驹、彭元珫、王坦修、黎溢海、王福清、王汝嘉、胡敏、陈科鋗,俱着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这就是乾隆壬辰科庶常,共36人,对照《四库全书总目》卷首开列的“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约有三分之二在名单中,主要是担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而据张升的考证,该表并不完整,未见列名的沈孙琏、潘曾起、李榕、苏青鳌、黎溢海、陈科鋗等也承担了四库馆的编纂或管理。 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