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的复苏:迎难行船

作者:杨璐

外贸的复苏:迎难行船0疫情三年,外贸行业犹如驶进一条狭长幽深的水道,有的地方弯多水急,有的地方遍布暗礁险滩,稍有不慎或者经验不足,就可能翻船。订单断崖式下跌,企业肯定经营困难。订单爆发式增长,企业可能也经营困难。因为原材料全面上涨,压缩利润空间;看到机遇,短期内大量涌入竞争对手,不但面对竞争还要面对混乱的市场。2020年订单爆发,2021年很多行业都面临库存的压力。封控暂停了生产,物流的各种阻隔增加成本还影响履约。除了疫情带来的短期风险,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俄乌冲突、地缘政治、欧美通胀造成海外需求疲软等因素,也在影响着外贸行业的经营。

我们这一组口述的对象,都是在疫情里扛住风浪,存活下来的企业家。他们的共同特点,笼统讲都是在微笑曲线上努力往上爬,或者具备这个时代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等优势的特点。他们有一些已经成长为跨境领域被学习的对象,有一些因为销量或者新模式、新商机被电商平台所关注。他们疫情中的经历里,经常能看到过去十几年中国制造业和外贸走过的道路,他们面对困难的调整或者去捕捉的商机里,有制造业和外贸领域正面临的转型。我们希望能从这些简短的口述里,看到变化,更新对制造业、外贸的传统认知。

陈德弟的家族企业是传统的代工厂,背靠中山市灯饰产业集群,在给欧洲大牌代工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工艺和质量控制水平。他们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既能做OEM,也能做ODM。因为代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他们找的出路是做自己的品牌。跟从前中国品牌主要以价格便宜为特点不同,因为多年给大牌代工的积累,陈德弟创立的品牌Karmiqi定位在中高端。他们现在推出的一款台灯,定了亚马逊平台上台灯的最高价。陈德弟觉得自己工厂的材料、工艺等完全可以支撑起这样的价格。

潘肖川的公司销售的是制药机械,其中价格高的设备一台超过百万美元。提起外贸,公众的眼光最容易投向小商品、服装鞋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实际上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额已经超过货物出口总额的一半。即便是中小企业聚集的线上平台上,机电产品比重也在逐年增高。机电产品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行业,反映着中国外贸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潘肖川从2009年创业以来就一直在通过互联网销售国产的制药机械,他也亲身经历了这个领域制造水平的提升,以及清楚地看到我们跟欧美老牌公司的差距。他从前销售的都是便宜但精度差距很大的机械。2019年开始他与工艺水平更高的供应商合作,能够生产出欧美名牌机械配件的平替或者比从前更高端的设备。

高子庆的公司研发和制造服务型机器人。机器人领域,欧美发达国家拥有优势,高子庆却从中看到了空白的区域。欧美人工成本高,但它们具有优势的工业机器人价格昂贵进入不到这个领域。疫情是个契机,需要无人接触的场景。高子庆公司的消毒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等在海外找到了销路。高子庆的公司背靠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利用工程师红利,他们的机器人价格只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高子庆是在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刚兴起的时候加入这个行列的,他公司的经历是最近10年智能装备创业公司的一个缩影。

王乃墩销售的是移动餐车。移动餐车是个老产品,但王乃墩做出了新生意。他自己就在餐车上卖过奶茶,作为年轻一代,也很熟悉网红店营销推广的办法。他把这些经验都加在了餐车生意上,卖有设计感的、定制的餐车,还给客户创业指导。王乃墩还善于利用社交媒体,收集大量客户拍摄的素材,制作短视频,吸引有创业意愿的客户。

我们也采访了规模更大的公司,宋川创立的致欧科技是国内最大的B2C跨境电商品牌之一。行业里描述致欧科技,说它们要做“线上宜家”,宋川对此并不否认,同时,他也在学习和研究包括宜家在内,很多老牌公司的经验和方法。宋川曾在德国留学,跟老一辈的外贸人中国色彩浓厚不同,他和跟他同代创业者想做的是全球化的公司。他们要像本土公司一样洞悉消费者,也想融入到当地的主流商业文化和规则中。宋川在接受采访的第二天就去了美国出差,年都不算过完。迫不及待地把三年来失去的时间找回来。疫情放开之后,回到放开和走出去的路上,在他们看来非常重要。 经济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