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还与奖赏
作者:卜键乾隆朝的征书活动,在今天的一些描述中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次典籍收藏的全国性浩劫,不免言过其实。而以江浙的著名藏书家为例,大多数是积极响应,主动进呈,甚至表示将原本捐献给朝廷。当然不能全信督抚的奏报,却可由每个家族选出的代表——多让年轻一辈出面,窥见其真实心态:此乃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是一件带来家族荣耀的事情。如果说仍有一些藏家心怀疑虑,设法躲避,也不具有普遍性。
与此略觉相似的,是当日的大臣向皇上进贡,在权臣、谀臣和贪臣的哄抬下愈演愈烈,被论为乾隆朝最大的弊政。其中当然有弘历无法推诿的责任过失,以及其陶醉于“敬仰”“爱戴”中的感觉偏差,却也不应忽视他“联上下之情”之本意,也应将其对臣子的赏赐放在一起考量。有权进贡的只是督抚、卿贰等很小一部分,而乾隆帝对臣子的赏赐范围要大得多,甚至扩大到他们的父母,也是要联通感情。他是要通过征集没收民间收藏的古本善本吗?征书活动是一场查抄掠夺吗?其实这也是弘历所警惕防范的。有一个词叫作“三令五申”,略具讽刺意味,但乾隆真的是三令五申,饬诫各督抚约束属下善待藏书人家,特别要注意戒除吏役的滋扰。
按照乾隆原来的征书思路,来自书铺书船的古本,概由各地官府出资购买;至于一些著名藏家拥有的珍稀图书,则由经办者借出后组织人员抄录,然后如数归还。实践证明,得自书商书肆的善本较少,而私家收藏要多得多,数百种书同时誊抄,一则需要时间和费用,再则也容易出错。小玲珑山馆主人马裕的说法无疑是一种提示:减去各省书局的誊录环节,直接将选中之书送往京师,进入编纂程序。开始时,弘历尚坚持各省书局负责誊抄,然后即行归还原本。而三宝转述杭州“新五家”之说,已有副本者愿将原本进呈,皇上加以采纳,于是征缴速度大幅提升,各地拣选的图书源源送到。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乾隆谕令四库馆总裁制订《给还遗书办法》,曰:
旋据江浙督抚及两淮盐政等奏到,购求呈送之书已不下四五千种,并有称藏书家愿将所有旧书呈献者。固属踊跃奉公,尚未能深喻朕意。方今文治光昭,典籍大备,恐名山石室储蓄尚多,用是广为搜罗,俾无遗佚,冀以阐微补阙。所有进到各书,并交总裁等同《永乐大典》内现有各种详加核勘,分别刊钞。择其中罕见之书,有益于世道人心者,寿之梨枣,以广流传;余则选派誊录,汇缮成编,陈之册府;其中有俚浅讹谬者,止存书名,汇入总目,以彰右文之盛。此采择四库全书本旨也。
今外省进到之书,大小短长,参差不一。既无当于编列缥缃,而业已或刻或钞,其原书又何必复留内府。且伊等将珍藏善本,应诏汇交,深可嘉尚。若因此收存不发,转使耽书明理之人,不得保其世守,于理未为公允,朕岂肯为之!所有各家进到之书,俟校办完竣日,仍行给还原献之家。但现在各省所进书籍已属不少,自后自必陆续加多,其如何分别标记,俾还本人,不致淆混遗失之处,着该总裁等妥议具奏。
呈进之书的长短不一是有的,而弘历谕旨的要点,在于此乃各家世代珍藏之物,能拿出来供四库馆采用已属可嘉,如再收存则没有道理,命馆臣早日制订一个归还方案。
第二天,内阁首辅刘统勋就提交了《给还遗书办法》:“刊刻木记一小方,印于各书面页,填注乾隆三十八年某月、某省、督抚某、盐政某送到,某人家所藏,某书计若干本,并押翰林院印,仍分别册档存记。”纂修《四库全书》完成后,即据此开列清单,行文各省派人领回,按单归还献书之家,并要一份收据。办法还特别强调“如有交发不明,惟该督抚是问”,并说在各书上钤盖的翰林院印与经办戳记,“为书林增一佳话,宝藏更为珍重,盖戴圣主右文公好之仁于无既矣”。历史上的藏书家甚多,而家中收藏曾为朝廷编书所用,还盖了翰林院印,当然是一份荣耀。统勋等所言也是实情,但转了一圈,又回到颂圣上。
根据所能见到的史料,必将原书归还本主的旨意,早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那些钤盖了翰林院印与缴办木戳的书籍,当日令人艳羡,后世更为藏家所追逐。更让进呈者喜出望外的,是乾隆亲自在一些善本卷首题诗品评,每家一部或两部,题毕命馆臣安排抓紧誊录,抓紧交还藏家。提请御笔题诗的古本,由馆臣认真拣选并附上提要,而一旦有了皇上御制诗,各地官员送还本主时必隆重其事,该是怎样的一种荣耀。
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乾隆在圆明园的勤政亲贤殿听政,所发第一道谕旨,便是奖赏恭进图书最多的江浙藏书家,以及在京官员,其中说:
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如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之马裕四家,为数至五、六、七百种,皆其累世弆藏,子孙克守其业,甚可嘉尚!因思内府所有《古今图书集成》,为书城钜观,人间罕觏,此等世守陈编之家,宜俾尊藏勿失,以永留贻。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马裕四家,着赏《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以为好古之劝。又进书一百种以上之江苏周厚堉、蒋曾蓥,浙江吴玉墀、孙仰曾、汪汝瑮,及朝绅中黄登贤、纪昀、励守谦、汪如藻等亦俱藏书之家,并着每人赏给内府初印之《佩文韵府》各一部,俾亦珍为世宝,以示嘉奖。以上应赏之书,其外省各家,着该督抚、盐政派员赴武英殿领回分给;其在京各员,即令其亲赴武英殿祗领。
这就是弘历,就是当年朝廷征书的实情,处处为藏书家着想,不仅原书璧还,而且酌加重赏。如所特赏之《古今图书集成》,乃陈梦雷受命教皇三子胤祉读书时,利用王府藏书编成初稿,康熙四十五年誊清,奏请父皇批令武英殿刊印。雍正继位后,梦雷被流放,蒋廷锡接手校订,终得在6年后印成。它被称为我国第一套百科全书,内文一万卷,目录40卷,以铜活字排印,选用细软洁白的开化纸和太史连纸印刷,图文并茂,当日仅印64部,分别陈列于皇宫与圆明园等处,极为珍贵。鲍士恭等得到皇上的慷慨赏赐,无不喜出望外,筑御书楼以藏之。
弘历的奖赏也在于“联上下之情”,在于向呈献藏书者表达一份谢忱,日后陆续赐予的还有《伊犁得胜图》《金川得胜图》等,南巡之际,也会召见其中的藏家,赏给文绮等物。至于有一些缴进善本未能归还藏家,原因复杂,容后补述之。
(参考书目:《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四库全书总目》、弘历《御制诗四集》、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郑伟章《书林丛考》《文献家通考》等)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