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人为什么喜欢买小众的东西?
作者:薛巍在上海潮人最多的马路,最潮的年轻人是什么打扮呢?大概是骑着单车,挎着帆布包,穿着设计师朋友设计的衣服,端着一杯咖啡,牵着一只狗。他们可以说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霍尔基特所说的“志向阶级”:文化精英,受过良好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了钱,不一定去买昂贵的汽车和奢侈品包,而是通过非炫耀性消费来彰显自己的身份,比如健身、健康的有机的饮食、在孩子教育上大笔投入。
志向阶级中,有的是律师、程序员,有的是编剧,他们不一定很有钱,但因为有品位、有头脑,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多讲究,比如喜欢异域食物或地道美食,吃羽衣甘蓝、杏仁拿铁、手工芝士通心粉,从快餐车上购买快餐而非麦当劳,穿没有标牌的有机棉制品,“表面的随意性成为志向阶级常见的审美情趣,要求客人脱了鞋才能进屋,体现了主人对房子的过分珍视,而志向阶级就不敢暗示自己的房子值得如此重视”。上层阶级女性涂的是裸色系的指甲油,其作用是凸显她们把美甲当成再自然不过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精心打理的指甲就是其自然存在的一部分,没必要用亮色来宣告美甲的特殊性。
文化精英购物时,注重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否环保,这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真的关心地球的未来,只是因为他们做得到,“他们拥有闲情逸致那么做。自愿简单运动是繁荣社会的产物,是繁荣催生的奢侈权利。一个人必须足够富有才能负担得起简单生活”。他们在农夫市集购物不是图便宜——鸡蛋1美元一只,是杂货店售价的四五倍。
霍尔基特还说,以前有钱人会通过一些消费行为、穿着来表现自己有闲、不需要工作,但现在大家都已经没有什么空闲了,忙碌才是地位高的标志。非炫耀性消费高的人才是真的有钱,他们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子女的将来花了很多钱,这是普通中产比不上的。而且他们依然会有炫耀性消费,买高级腕表、珠宝和游艇,奢华腕表的维护费用通常需要500到1000美元,比普通人买一只表的钱都要高。但对有钱人来说,花1万美元就像是中产阶级家庭的50美元。
在大都市,很多人是被迫追逐潮流。“城市是文明的中心,是服装消费、餐饮、博物馆和夜生活中心。它们一直都以人为中心,并由此产生各种象征符号及其外在标志,让我们既能把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又能与之融为一体。当我们在地铁、博物馆、马路上看到其他人佩戴着漂亮的珠宝首饰,脚踩高级鞋履,或是手提设计师品牌手袋,同伴效应就会驱使我们购买同类商品。当人们迁居到城市,就变得更加标新立异,外在更具个人风格。”城里人不太用得到汽车,但在鞋履服装上需要花钱。城里人家里不一定富丽堂皇,但出门时肯定光彩照人。城市居民在家纺、浴室用品、卧室用品、家具和银制餐具上的支出都低于全美平均水平。他们为了容身之处而租一间房,然后通常外出用餐和娱乐,把城市当家,把咖啡馆当客厅,支撑他们的是一种内心的优越感。 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