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器人

作者:黑麦

扫地机器人0我们与家务之间,横隔着漫长的一生。几年前,有个续航能力不强但造型惊艳的吸尘器似乎成功解决了“谁去做家务”这个古老的难题,无论是谁用它来吸尘,都有一种举起“机械玩具”的感觉,不仅如此,这款颜色花哨的手持吸尘器,也因为它独特的外观设计与构造,一度成为新中产家庭必备家居用品之一。

手持吸尘器,让许多人开始留意起了房间中的灰尘,也正是由于这款产品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起扫地机器人。有咨询公司研究发现,购买扫地机器人的群体比购买吸尘器的年纪更低,他们更需要完全解放双手。一个很令人羡慕的模板,就是麦克尤恩的小说《我这样的机器人》,在书中,机器人不仅包揽家务,还能做到陪伴,甚至为主人炒股赚钱。而现实中的机器人,却差强人意。

在疫情之前,许多研究机构和测评视频总会把扫地机器人与“人工智障”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因为不同品牌的线路规划设计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机器人自身的功能性也较为单一。

然而,这一局面在疫情期间大为改观。一些路线规划较差、体积较大、充电不便的扫地机器人品牌相继从市场上退出,经历了一番功能的瘦身和传感器的升级,扫地机器人终于有了一些“家务帮手”的样子。为了增强空间辨别能力,有的在扫地机器人机身安装了摄像头,通过AI算法模拟人眼的视差,这样不仅能识别地面障碍物类别,还能通过APP观察家里的实时情况;有的通过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激光传感器,扫描家庭环境,在机器人覆盖过几次行动路径之后,制定出清洁路线。类似的技术革新,都让当下扫地机器人的迭代更聚焦,也更务实。难怪自2018年起,总有扫地机器人登上《时代》杂志“改变人类生活的年度发明清单”。

被誉为扫地机器人鼻祖的Colin Angle发现,不断迭代的产品催生了一种新型矛盾:在扫地机器人实现高度自主性之后,人们又想重夺自己对扫地机器人的控制权,比如,先清洁哪里、什么时候开始清洁,以及针对不同空间,如何进行不同方式的清洁等等。2020年,irobot推出了Genius家庭智能平台,这标志着扫地机器人从完全自主到协作智能的转变。换句话说,它试图让机器人基于个性化的偏好去执行清洁任务。

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于家庭清洁的重视,扫地机器人再次受到追捧。虽然业界对扫地机器人衍生出来的可能性十分看好,有观点认为其协作智能的趋势是继智能音箱之后,另一个打通智能家居的“入口”,但对于使用者来说,能按时按需完成清洁任务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有点为了清洁而清洁的意思。

更长的运行时间、更按需制定的动线、自动集尘装置等更彻底解放双手的设计,屏幕中正在替你“收拾残局”的扫地机器人仿佛在满足“监视者”一份更急切的需求——无比可控的心里映射。

当然,一台小小的扫地机器人,其宿命也只是为了保持室内清洁,然而它的近亲们已然上天入海,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过去10年的研究,研制出了自主水下机器人COTSBot,这个30公斤、能在水下以2米/秒的速度连续工作6个小时的大家伙,可以代替潜水员工作,消灭珊瑚的入侵天敌“棘冠海星”;PackBot安防机器人,曾成功地帮助东京电力公司,在废弃的福岛核电站中寻找到了一条辐射最低的线路,进而让人工关闭反应堆得以实行。 扫地机器人

上一篇: 1 | 家居
下一篇: 走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