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炸锅
作者:肖楚舟讲一个扫兴的故事,如果没有疫情,空气炸锅或许仍是一个四不像的尴尬产品。最早想到用热风加热食物的是美国人威廉·马克森(William Maxson),一位生活在上世纪40年末的军队厨师,因为觉得冷冻食品解冻太麻烦,发明了“旋风烤箱”。50多年后,另一位对自家厨具不满意的工程师,荷兰人弗莱德·范德维(Fred van der Weij)改进了无油炸锅技术,这项专利最后被飞利浦公司购入,于2010年在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上正式以“空气炸锅”(airfryer)的名称面世。
运用高速空气循环技术,空气炸锅利用食材本身的油脂使食物脱水后达到煎炸效果,回应了那个矛盾的愿望:吃上不用油的油炸食品。飞利浦公司一度请来“地狱厨神”戈登·拉姆齐(Gordon Ramsay)录制了一系列“空气炸锅食谱”教学视频。这位在真人秀里以挑剔和暴脾气著称的大厨在视频里慈眉善目的样子,似乎在努力说服消费者:用上空气炸锅,厨房白痴也能秒成大厨。
凭借操作便捷、无油健康、易清洗的特点,空气炸锅看上去很有“爆相”,然而直到疫情前,这件厨房小电器的市场表现只能说是不温不火。这并不奇怪,无论是马克森还是范德维,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便捷和健康,和口感没有太大关系。在已经拥有家用烤箱的欧美家庭,空气炸锅似乎没有什么用武之地,而且“假冒”的烘炸口感极易让消费者产生心理落差。美国知名美食节目主持人小阿尔顿·布朗(Alton Brown Jr)直到2020年还在拒绝空气炸锅,“别再说什么空气油炸了,因为它根本不存在”。在中国,油炸、烘焙本来就不是主流烹调方式,使得“容易吃灰”一度成为劝退空气炸锅的最大理由。
曾长居“闲置厨房小电器”榜首的空气炸锅,意外地因为新冠疫情迎来了自己专属的应用场景。从2017年到2019年,空气炸锅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增长量只是从2%爬升到16%,2020年突然冲到40%以上。2022年,长时间、大规模的封控生活,打破了都市居民的心理安全防线。当外卖和快递都不再可靠,这件易上手、少出错、花样多的小家电,成了城市居民厨房里的定海神针。
天猫数据显示,今年3月至5月,空气炸锅销量同比增长200%。与销量同步增长的是网络热度,整个2月空气炸锅的“百度指数”一直在3万以上,到5月中旬再次冲高达到4.3万。不管是变不出花样的家庭主厨、苦于宝宝餐的新手父母、健身节食的减脂期人士,还是点不着外卖的独居人群,都在空气炸锅这里找到了万无一失的安全感。
疫情和社交网络点燃了空气炸锅的全球热潮,美拉德反应带来的快感直接而稳定,“万物可炸”不只满足食欲,更能满足视觉时代的分享欲。不管是在“小红书”“豆瓣”“Tik Tok”还是“抖音”搜索“空气炸锅”(Airfryer),都能轻易找到数百万篇帖子。聪明的中国人更将街头巷尾的小吃都搬进了自家厨房,炸鸡、烤红薯、炒板栗,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再大胆一点,空气炸锅甚至可以拿来烘制干花。
作为“疫情专属”的厨房网红,空气炸锅带来的乐趣与其说和味觉相关,不如说是安全的小冒险、低成本的幸福感和社交满足感带来的精神愉悦。随着居家隔离的终结,我们对空气炸锅的热情还能维持多久,或许取决于它还能吸引多少点击量。
(参考资料:头豹《2022年中国家用空气炸锅行业概览》;Christna Morales,How the Air Fryer Crisped Its Way Into America’s Heart) 空气炸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