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帐APP

作者:黑麦

手帐APP0我们多少都有些记录的习惯,以前是在日记上,现在是在手机备忘录、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通常,做计划是一种让生活和工作顺畅的手段,而今更多人开始“本末倒置”——为了做记录,把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于是,“手帐”兴起了。

“手帐”一词源自日本,由于日本社会约定俗成的“预约文化”,人们需要提前制定并详细记录计划。随时随地掏出“警察手帐”来确认点啥,不是《名侦探柯南》的专属剧情,日本人对手帐的执着在日剧里随处可见,从《家族的形式》里时常瞥到的垂直型周度就是适合工作安排的形式之一。虽然电子备忘录也能实现这部分功能,大多数日本人还是保持着在纸本上书写的习惯。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本日记、计程表、规划簿以及灵感手札的集合体。

手帐行业的佼佼者,通过卖手帐都能做到上市,足见对手帐的迷恋不只是日本限定。从2012年起,精心雕琢承载着情绪重量的小本本,日益演化为风靡全球的现象。关注设计和建筑领域的评论人安妮·奎托感慨,手帐让美国人重新拾起用笔和纸组织生活的冥想乐趣。同样的热情也在国内蔓延。纸质笔记本的销售额逐年上升,有点老派的书写需求对“数字原住民”一代独具吸引力。

起初,记手帐被认为是只有文艺青年才能享受的乐趣。在旁人看来,它和宝丽来一样,用一种原始的方式,偏执地对抗科技。事实上,大家记录手帐的原因各式各样:有人试图效仿《记事本圆梦计划》的作者熊谷正寿,“手帐让我在现实生活中看清,究竟什么是应该去做的事情,能够不浪费时间,脚踏实地地为了梦想付出行动”。有人在意的是一种离线的放松状态,“我的日子很疲惫,生活很疯狂,但把所有东西装进这本厚实优雅的小笔记本里,让我觉得理智多了”。

克里斯托弗·拉什在《自恋主义文化》中总结自恋主义的附属性格是虚假的自我洞察,精于算计的诱惑以及紧张而又自嘲的幽默。这像极了高度依赖社交媒体的用户画像。同样是收纳生活里的零零碎碎,手帐和社交媒体存在着观看主体上的区别。对于国内的“数字原住民”来说,更多人选择手帐是因为它以自我对话的形式抵抗孤单。如果没有手帐,那些连发朋友圈都显得无聊的内容,就不会被整理记录,然后被顺理成章地遗忘。

手帐APP的出现,则更适合动辄需要倒入上百张照片的摄影达人,既可以对照片的尺寸和形状进行任意裁剪,也可以平衡版面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二次编辑的便捷,让修改后的内容看起来依旧整洁。与此同时,还能省去一笔购置保护套、贴纸、印章、胶带和文具等装备的重金。你可以为任何兴趣开启一部手帐——旅行、读书、烹饪、健身……翻开它就像漫步于记录者的秘密花园。

在萨特看来,人类期望不断占有私人物品的目的,是扩展自我感知,因此,仅仅通过观察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我们热衷于记录和分享记录的目的也大抵如此。即便不少人吐槽说手帐APP不如纸质手帐更具仪式感,可真正被需要的不是成摞成摞布满贴纸的小本子,而是每一段被小确幸点缀过的独家记忆,不是吗? 手帐

上一篇: 3 | 办公与学习
下一篇: 人体工学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