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工学椅
作者:肖楚舟苹果前创意总监盖伊·川崎(Guy Kawasaki)在《硅谷创业手册》中将赫曼米勒的标志性人体工学椅Aeron当作“互联网热潮的标志”。通过为苹果设计“格子间工位”方案,赫曼米勒潜移默化地将自家的椅子嵌入了办公室标准化设计,这把椅子甚至被收入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工业设计提高到了艺术品的范畴。但盖伊·川崎又无不幽默地提示道:“这把椅子很棒,但我不知道它是否值700美元。顺带一提,Webvan破产清算时卖掉了114把Aeron人体工学椅。”
无独有偶,最先让五花八门的办公椅品牌进入中国消费者视线的,也是一批互联网企业的缩编和倒闭。一个个人去楼空的故事里,办公家具成了最后一批被解雇的“员工”,有的打包卖给了二手办公家具回收商,有的低价抵给员工后流入“闲鱼”。二手市场上,那些与大公司挂钩的品牌名字成了人们一窥高级打工人生活的窗口。椅子的价格似乎成了一种新的量化指标,直观体现出一家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居家办公成为主流的这几年中,工作地点的更改让人体工学椅进入了家居软装领域。一两年之间,人体工学椅成了打工人宠爱自己的新工具。“椅子里的劳斯莱斯”“工学椅界的爱马仕”……层出不穷的描述叫人目眩神迷,让臀部这个难登大雅之堂的部位和奢侈品挂上了钩。
关于人体工学椅的讨论总给人两极分化的感觉。狂热拥趸们声称“三千块钱以下无人体工学椅”,细数工业设计、面料、品牌价值,好像买的不是椅子而是碎钻。反对者认为,动辄几千上万元的人体工学椅是“智商税”,不过是穿上科学外衣的新型消费主义陷阱。
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人体工学椅”的核心是“人”。美国工业设计师亨利·德雷夫斯(Henry Dreyfuss)是将人体工学运用到座椅设计的先驱者,在他看来,工业设计的本质是特定使用场景中的顺畅感:“我们设计的产品将被用来乘坐、观看、交谈、互动、操作或以某种方式使用。如果产品与人之间的接触点变成了摩擦点,那么工业设计师就失败了。”
人椅合一的理想座椅真的存在吗?与一切以人体为参照的产品一样,人体工学椅的口碑存在“千人千面”的问题。测评博主们发明了一个术语,“追腰”,深究“椅随身动”的可能性。还有女性博主专门测试各个款式的扶手宽度,结论是那些以男性体形为标准设计的座椅,没有一款能完美地支撑住窄肩女性的胳膊肘。可惜世上没有两只一模一样的屁股,也没有两块劳损程度相当的腰肌,更没有人像广告里那样全天八小时结结实实地靠在椅背上工作。一把人体工学椅究竟值不值得买,完全取决于个体情况和使用习惯。
回头想想,我们为何需要舒服的办公椅?人体工学椅对应的是漫长的劳作时间。昂贵的办公椅就像打在劳碌生活上的一个补丁,的确有安慰作用,但治标不治本。如川崎说的那样:“这把椅子能帮助人们更长时间工作,但很可能是把时间花在错误的任务上。”要问骨科医生什么椅子舒服,他会告诉你不要久坐最舒服。
(参考资料:Guy Kawasaki,The Art of the Start 2.0;Henry Dreyfuss,Designing for People) 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