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古自行车
作者:黑麦路上骑行的人越来越多了。一部分人踩着共享单车,另一部分明显更优哉一些,他们的装备或复古,或可折叠,或有电力助动。同样是骑自行车,有人只是点对点的摆渡,有人却骑出了英雄主义。新闻人于格·塞拉夫属于后者。“千难万险地前进正是自行车的性格所在,甚至是它的优点,因为每次出行都如同一场小小的冒险,而蹬车的你就是英雄:仿佛电影一般,有开头,有结尾,有几个恶霸与你为难,故事上上下下几番周折,有速度,有激情,刺激。这一切完胜其他出行方式。”
老式自行车正迎来它的“文艺复兴”。作为公共交通的替代品,自行车在疫情期间为通勤者提供了一种维持社交距离的低碳出行方式,更重要的是一份附加的乐趣——做个城市漫游者。迷恋自行车的海明威曾写过:“透过自行车,你才能最深刻地认识一个地方的样貌。”在他看来,“开车的话,你大概只会记得那些较陡的坡,而对这个地方的记忆,无法跟骑着自行车征服时所获得的经验相比拟。”
相比于被“裹在隔音层里”,骑行更容易与周围的环境亲密接触,不需要花费脑力,只管手脚搭配,有节奏地踩就好了。
持续的骑行潮让不少复古自行车店的老板感慨,曾经愁一个星期不开张,现在愁车不够卖。进店的人,都把眼睛擦得雪亮,他们仍抱着通勤的核心需求,但也越发开始在意自行车的配色,或者风格。几个月前,爱马仕推出了一款用白蜡木车架搭配橙色车轮的紧凑型运载单车,售价人民币16.5万元。奢侈品品牌竞相推出自行车联名款,足以说明骑行运动向休闲娱乐的社交性质而转变。
在哥本哈根,街拍中绝少不了自行车。更具规模的骑行活动,要数伦敦“Tweed Run”。在英国,每年有一次由上千名复古骑行者组成的“滚动路障”,温和地穿过伦敦地标,无论男女,发型均十分考究,典型的装束包括19世纪90年代的马甲和马裤、20世纪20年代的工人平顶帽。从2009年在伦敦首现以来,“Tweed Run”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纽约、东京、佛罗伦萨、圣彼得堡……它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同一个空间,并为营造同一种氛围而做出努力。总而言之,它给喜欢时尚或骑行的人,为社交找了一个“借口”,如今,类似的情景也会在北京的中轴线或者上海的安福路上出现。
所以说,为什么是自行车呢?可能因为它能随心所欲地移动,又自给自足。也可能因为它跟意大利的象征Vespa摩托车一样,都被视为自由的载体。尤其对女性而言,自行车曾是她们争取权利的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自由和释放”在后疫情时代尤其被需要。关注城市空间的法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马克·奥热认为“自行车主义就是人文主义”。他相信,“一个简单的事实足以给我们希望:自行车给世界带来的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维度,在这里,每个人都把生活的乐趣放在第一位”。 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