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绮堂
作者:卜键学术界已有人注意到,当日向四库馆进呈古本的几位杭州藏书家,多为居住此城的徽商,彼此交往密切,其中黟县汪氏应该是徙居较早一家。早在明代中期,黟县宏村汪氏家族的汪元台就迁居杭州,做盐业生意,是为本支之始祖。
徽商多注重子嗣的读书,期望他们科举为官,汪元台亦然:长子宗缙为国学生,至长孙肇衍便中了进士,选庶吉士,曾任陕西乡试正考官,另一个孙子肇璋也做到广东盐提举,走上了仕宦道路;次子宗绅为诸生,接过了家族生意,至其子时英则认为盐行的水太浑,毅然放弃,转入典当行,而传至重孙光豫,已成为杭商四大富室之一。汪光豫尊师重道,热心文教事业,是徽商子弟读书的杭州崇文书院的重要赞助者,也把儿子送去读书,长子汪宪即为振绮堂的创建人。
汪宪,号鱼凫,25岁考中乾隆十年二甲进士,按常理应选入庶常馆深造,不知为何并没有,甚至也未能分配部院或外任知县,而是“归原班铨选”,亦即待分配。当时的不少新科进士都有过这种经历,“热情怀变冷冰”,一等可能就是好几年。后来汪宪是否做过官?多数记载说他曾任刑部主事、员外郎等职,以亲老告归;而《四库全书总目》则说是“候选主事,未就铨而卒”,笔者倾向于后说。汪宪回到杭州,自然不会有吃穿用度的压力,但那份打击也非同小可,以读书治学化解心中郁塞。如果说家中藏书原来就有一定规模,而他回来后潜心经史,和浙江文人雅士聚集讲论,注重收集孤本善本,才使振绮堂名声渐起。为什么一些诗文中称他为“比部”(即刑部)主事、员外郎呢?推想应是吏部作过安排,也可能是两次三次给予职衔,轮到汪宪坚拒不出了。
有一桩学术公案与汪宪有关,那就是《说文系传考异》的作者究竟是谁。《四库总目》明确为汪宪所著,曰:“南唐徐锴作《说文系传》四十卷,岁久散佚……世罕传本,已非一日。好事者秘相传写,鱼鲁滋多,或至于不可句读。宪所见者,尤属影宋钞本,然已讹不胜乙,因参以今本《说文》,旁参所引诸书,证以同异,以成是编。讹者正之,其不可解者,则并存以俟核订焉。”编者还称许汪宪“留心小学”,认为他开创了一个“缕析旧文,彻首彻末”的先例,也提到署名朱文藻的两卷附录。朱文藻为乾嘉间布衣学者,著述甚丰,与当时藏书家多有交往,而汪宪则较早邀请漂泊穷困的他为宾客,与严可均等一起,协助校雠振绮堂所藏秘籍,必臻完善,其中也包括《说文系传考异》。毕竟汪宪是两榜进士出身,见识既博,学问功底扎实,又是人生志趣所在,对于家藏古本的校勘自是以我为主;朱文藻开始时不到30岁,所见无多,还处于学习提升的阶段。朱氏对此并不讳言,在汪宪逝后作《哭鱼亭先生》,写到逝者对自己的大恩,“江南补被奔走客,忽以文学遥相知。归来假馆东轩下,晨夕相依契风雅。饥饱寒燠公恤之,欢颜真如庇广厦。图书甲乙重编排,雠校脱伪时与偕……”也说自己仅仅是一个助手。至于卷末朱文藻的两卷附录,属于搜辑的相关资料与评论,馆臣指出其中芜杂与“殊失考订”之处,也可证文藻虽聪明颖悟,而此时尚欠功力,汪家亦无埋没之意。而卢嘉锡先生作《四库提要辨证》,引用朱氏书信与后人笔记,认为朱文藻才是作者,影响甚大,在今天几乎已成定论。本人仍持怀疑态度,理由为两点:《说文系传考异》的进呈并非汪家献出,分明写着“浙江巡抚采进本”,要经过杭州书局的考订核实,进京后馆臣还要细加勘验,不宜轻易否认;且在征书与编纂、誊清面世时,文藻均在,游走于公卿富室之间,一度还在京为四库馆副总裁王杰“佐校”,如有异议自可传递给总纂官,未见争议。此类考证,非此小文所能尽,留待日后吧。
汪宪不求仕宦显达,不慕文坛虚名,宅心仁厚,埋首书卷,与同城的著名藏家赵氏小山堂、吴氏瓶花斋、鲍氏知不足斋常时过往,活在书中,也乐在其中。他对书籍极为爱惜,所藏皆钤盖“汪鱼亭藏阅书”印章,并特制一方大木戳记,印文繁密,曰:
聚书藏书,良匪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把秽手,勿展衾案,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后有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
真真是书痴之语,也是受尽借阅者折磨后总结出的经验谈,满含规劝乃至恳求之意。汪宪也想到这些书会在身后流失,心绪平和,将总结出的保存之法赠与后世收藏者。
就在乾隆帝传谕征书的前一年,汪宪遽然辞世,年仅51岁,由长子汪汝瑮接掌家事。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作《挽汪鱼亭比部》,有句“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清白家声饮有素,丹黄手泽借还频”,赞扬汪宪不留恋官位和振绮堂藏书之富,提及两家对稀见善本的互相借抄,最后还加了一条小注:“先生既捐馆,余尚向邺架借书。”透露出两家以书结缘,关系亲切。
三十八年四月,浙江巡抚三宝奏报杭州藏书新五家志愿“呈献遗书”,代表振绮堂的是汪宪长子汪汝瑮,进呈秘籍219种。如以汪宪还乡作为他留意藏书之始,至朝廷征书,振绮堂的收藏史仅20余年,在新五家中应属最晚。进入《四库总目》著录的有152种,与瓶花斋总数相同,获赐内府印本《佩文韵府》等。作为奖誉,弘历为振绮堂所呈南宋抄本《曲洧旧闻》、刊本《书苑菁华》题了诗。后者为陈思所编前人论书篇章,颇受乾隆肯定,而《曲洧旧闻》的作者朱弁曾为宋使,被金国扣留17年,写作此书追怀旧事,更引发弘历的历史遐思,连写四首,抒发无尽感慨。由此也想到“代笔说”的难以成立,皇上兴之所至,多了可以有四首、八首,岂非臣下所能掌控!
汪宪身后,四个儿子分家各爨,但振绮堂藏书未分,由长子汪汝瑮管理,总会发生一些借阅不还的事情,令他很苦恼。至嘉庆八年,老三汪玮打算迁居苏州,汝瑮先是向二弟汪璐吐露心声:一直不忍将父亲的藏书分散,现在自己老了,兄弟中只你是个读书人,希望能够全部归你,以便长久珍守。汪璐答应下来,两个弟弟也表示赞同,就这样完成了移交,振绮堂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汪璐为乾隆五十一年举人,做过一段时间的太常寺博士,很快辞归家乡。接管振绮堂藏书后,汪璐加以清理排架,也重新购买借抄,古籍善本迅速增加。他从家藏稀有古本中,辑出父亲汪宪的题识、重要藏家的题记等,编成《藏书题识》五卷,为世所珍,也请朱文藻代撰《振绮堂书录》。其后代如汪諴、汪远孙等皆爱藏书,直到光绪年间,裔孙汪康年还用活字印行《振绮堂丛书》25种,那时知不足斋、开万楼、瓶花斋等藏书早已散向四方。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