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需当头

作者:谢九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需当头0如果简单回顾一下最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不难发现每年经济工作任务的变化。2017年以来,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三大攻坚战作为重点,也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持续了3年。

到了2020年,重心开始发生转移。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8个重点任务,其中头两条分别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及“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显然和美国围堵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大背景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出战略科技力量和产业链自主,显然是希望借助高科技产业实现突围。

到了2021年,中国经济实现了疫情后的高速反弹,全年实现了8.1%的高增长,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所以,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对于稳增长并没有表现出太强烈和具体的需求,只是要求“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等等。

但是进入2022年之后,由于疫情再度升级,中国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今年前三季度实现3%的增长,距离全年5.5%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而且,由于疫情在四季度再度升级,各项关键经济指标继续探底,给明年经济带来了较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增长的压力再度浮出水面。所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条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通过内需来拉动明年的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之所以成为明年稳增长的头号任务,还有一大原因,当前出口引擎越来越弱,短期之内很难承担起稳增长的重任,所以,更多的重担只能由内需来承担。

在疫情暴发的头两年,出口始终是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2020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大都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实现了2.3%的正增长,其中净出口的贡献率超过三成。2021年的中国经济大幅反弹了8.1%,其中净出口的贡献率达21%。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2.5%,净出口贡献了0.9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36%,超过了投资和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拉动力。

中国的出口逆势大涨,一方面是因为疫情暴发初期,中国最快控制住了疫情的扩散,加上中国自身产业链的优势,所以,在全球疫情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发挥出巨大的竞争优势和替代效应。

不过,随着全球疫情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中国曾经的“疫情红利”很难再持续。加之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前夜,外部需求也大幅萎缩。从今年8月份开始,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出口开始出现了放缓的迹象,8月份的出口增长7.1%,和上月18%的增速相比大幅放缓。到了10月份,我国的出口出现了2020年3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当月出口同比下降了0.3%。而最新公布的11月份出口数据显示,11月份的出口增速更是大幅下降,当月出口同比下降了8.7%,比10月份的降幅扩大了8.4个百分点。

随着外部需求逐步放缓已成大势所趋,在中国经济增速需要稳增长的关键时刻,稳增长的重任更多只能由内需来实现。所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列为明年的头号任务。

对于具体如何实现扩大内需,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等等。不难看出,扩大内需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消费,二是政府和民间投资。

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当前的消费动力还略显疲软,今年11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消费疲软的原因,一方面是疫情限制了民众的消费行为,更深层面的原因还在于民众的收入增速放缓,影响了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所以,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唯有实质性提升民众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疲软的问题。

除了收入问题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从供给端来刺激消费潜力,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住房、汽车和养老成为刺激消费的重要细分市场。 经济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