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时代到来
作者:谢九一直以来,我国的养老金水平不是很高,如果完全依靠退休金维持生活,很多人在退休之后的收入水平会大幅下降,很难维持退休前的生活质量。而很多发达国家的民众,在退休后还能维持很高的生活水准,生活质量基本上不会出现太明显的倒退。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就在于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较低。所谓养老金替代率,就是退休后能够领取的退休金,和以前工作时的正常收入作对比。养老金替代率的国际通用标准是70%,也就是退休金能够达到以前工作收入水平的七成,这样可以大致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出现明显下降。55%的替代率是一个警戒线,低于55%,意味着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将严重下降。
很多发达国家的民众退休后还能保持很高的生活质量,主要原因就在于养老金替代率很高,基本上都在70%以上,甚至超过80%。对很多普通民众而言,由于退休后生活开支会有所减少,70%~80%的养老金替代率,足以保证生活质量不出现下降。
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处于什么水平呢?2000年之前,替代率大概在60%~70%之间,但是最近20年不断下降,现在只有45%左右。这样的替代率水平,自然很难保证退休后的生活水准。
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之所以较低,而且还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直接原因在于缴费率持续下降,在我国经济下行周期,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企业的社保缴费率一直在适度下调,以前企业为员工缴费养老保险的比例为20%,现在只有16%。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金替代率较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养老金的收入来源过于单一,政府主导的养老金体系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除了政府主导的养老金之外,企业和个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参与力量。也就是养老金体系的三根支柱,政府、企业和个人缺一不可。
以发达国家的养老体系来看,如果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养老金,民众的养老金水平也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养老金替代率很难达到70%以上的高水平。发达国家的养老金替代率之所以较高,主要在于企业和个人贡献了重要力量,以美国来看,政府主导的联邦退休金只是起到兜底作用,而来自第二和第三支柱的收入占比高达90%左右。
所以,对中国的养老金体系而言,如果仅靠政府主导的养老第一支柱,养老金替代率很难达到70%的及格线,即使现在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5%,将来甚至还会越来越低。一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速已经过了曾经的高速增长期,将来的增速越来越慢也是一个难以避免的自然规律,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金水平也会随之呈现下降的趋势。
我国养老金体系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也就是用当前工作的年轻人缴费,来供养上一代退休的老人,这种体系能够维持,隐含的前提条件是后代的经济条件会比上一代更好,但是如果未来的经济增长放缓,后代就将越来越难以消化前代的养老成本。
尤其是在我国老龄化的冲击下,我国养老体系的压力将变得越来越大。我国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员工缴纳工资的一部分进入个人账户,这部分资金可以累积到退休,为个人所有,单位为员工缴纳工资的一部分进入统筹账户,这部分钱由政府统筹使用,用来支付现在退休老人的养老金,而不是像个人账户一样实行累积。
所以,在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设计体系下,个人将来退休之后能拿到多少养老金,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个人账户的累积资金;二是将来退休后,当时正在工作的人能缴纳多少资金进入统筹账户。
但是随着将来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年轻人的抚养比越来越重,老龄化给我国养老金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以我国现在的人口变动趋势,将来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需要供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能够拿出来进入统筹账户的资金,肯定是粥少僧多的局面。现在我国的养老比例大概是将近三个人抚养一个,将来可能会达到1∶1的抚养比,随着抚养比越来越重,将来退休的老年人,养老金替代率还会越来越低。
最近几年,我国养老金的缺口压力已经越来越大,很多落后地区都需要靠富裕省份的养老金调剂,才能勉强弥补缺口。我国养老金现在还只是结构性缺口,全国范围内尚有结余,但是这种情况也不会持续很久。按照社科院的预计,到2028年,全国养老金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到2035年,养老金的全部累计结余将耗尽。
所以,我国的养老金体系,已经越来越不具有可持续性,如果不做出快速变革,不仅无法实现发达国家70%以上的高替代率水平,甚至连现在45%的水平都难以维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就迫在眉睫。
最近几年,我国的第二支柱养老体系已经开始有所发展,企业主导实施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从无到有,2004年开始推出企业年金,2015年推出机关事业单位为主的职业年金。目前来看,我国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中,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占比超过80%,企业为主的第二支柱接近20%,而第三支柱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对于我国的养老体系而言,最迫切的就是建立第三支柱。以美国的养老体系来看,第二支柱就是著名的401K计划,雇主和员工共同向401K账户存入资金,投资不同类型的资产。而美国的第三支柱就是个人退休金计划,简称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由自己建立一个IRA账户,个人投入一定资金投资可供选择的资产,退休之后可以使用,相当于强制储蓄养老。为了鼓励个人为自己投入养老资金,政府会提供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
正是由于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发达,为美国民众带来了更丰厚的退休资金,去年美国的401K账户中,有40多万个账户的余额达到100万美元,IRA账户中,30多万个账户余额达到了100万美元。
我国的养老第三支柱也开始建立起来。今年4月份,国务院发布《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
这份《意见》对我国个人养老体系做出了顶层设计,制度模式是:“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参加人通过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参加人可以用缴纳的个人养老金在符合规定的金融机构或者其依法合规委托的销售渠道购买金融产品,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在国务院的顶层设计出台之后,临近年底,各大部委开始将养老金的具体实施逐步落地。11月,人社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出台《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随后,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在政策性文件逐一落地之后,符合资质的各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已经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业务,我国的个人养老金业务正式从设想变成了现实。我国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也从此全部建立起来,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养老金市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如果说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设立,标志着我国个人养老时代的到来,那么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最直接的疑问就在于,为什么要将自己的钱存进个人养老账户,这和自己直接做投资买理财有什么不一样?将自己的资金放进个人养老账户有什么好处?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通过个人养老账户进行投资,最直接的好处在于税收优惠。按照现有规定,每个人参加个人养老金业务,每年能够缴纳最多12000元,这部分资金可以在当年抵税。将来领取养老金的时候,这部分收入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从中可以看出,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当期抵税,每年可以有12000元的抵税额度,当然,这部分税收将来领取的时候还是要补缴,但是会以更低税率来缴纳,3%的优惠税率,远远低于当前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在这种设计下,当前收入越高的人,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就越高,因为当前的高收入意味着高税率,同样的12000元,在当前需要缴纳的税远高于未来领取的。
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参加个人养老能省多少税,就以12000元按照自己的个税税率计算。假如自己的个税税率是20%,那么12000元就能够省税2400元,将来退休领取个人养老金时,需要按照3%的税率补税,12000元需要纳税360元,所以实际省税额为2040元。假如自己当前的个税税率是30%,每年实际省税额为3240元。以此类推。
另外,考虑到将来领取养老金可能已经是几十年之后,到时候缴税,实际缴纳还会因为通货膨胀而缩水,今天缴税1000元,和20年后缴税1000元,将不是一个概念。
除了税收优惠之外,通过个人账户为自己积累养老金,还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在当前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很低,尤其是今年实施资管新规之后,理财产品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以前国人都将买房作为投资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房地产黄金周期已经过去,全国房价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投资房产已经很难获得超额收益,甚至有可能被长期套牢。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跑赢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困难的挑战,由于没有合适的投资途径,很多人甚至不得不提前偿还房贷,减轻利息支出。提前还贷,在当前已经成为一种理财方式。
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进行投资,可以为普通民众提供更多的投资路径。按照规定,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购买的产品包括“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可以看出,产品的种类还是比较丰富,从无风险的储蓄存款到风险相对较高的公募基金,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需求。
从最低风险的储蓄存款来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优势在于,可以购买专门的养老储蓄产品。由于今年我国开始实行资管新规,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息,所以,最近很多理财产品出现了账面亏损。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民众开始追求更稳妥的储蓄类产品。银行的大额存单和财政部发行的储蓄国债,收益率略超3%,成为很多人抢购的对象,但是由于额度有限,无论是大额存单还是国债都供不应求,民众很难抢到。无风险而收益率又略高的储蓄类产品,在当前市场上处于非常稀缺的状态。
但是,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供需矛盾。今年7月底,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产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储户在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存款本金上限为50万元。
今年11月份,我国开始在5个城市(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试点期为一年,如果运转顺利,预计一年后会大面积铺开。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通过个人养老账户,就可以配置特定养老储蓄,不用担心像购买银行大额存单和国债一样,出现抢购不到的情况。
在个人养老账户的投资品种中,还可以投资公募基金,这是潜在风险和收益最高的投资品种,也最值得关注。和市场上的普通公募基金不同的是,个人养老基金由基金公司针对个人养老专门开发。
今年11月份,证监会公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基金管理人应当根据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投资人的养老投资需求,开发满足不同养老投资偏好的基金产品。个人养老金可以投资的基金产品应当具备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等特征”。
中国证监会对个人养老金基金实施名录管理,每季度末在更新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按照证监会在11月底公布的名录,共有40家基金旗下的129只养老目标基金入选。
考虑到养老市场对于收益和风险的平衡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我国养老目标基金采用FOF的形式,也就是基金中的基金。基于不同的投资者需求,养老目标基金主要有两种产品:一种叫目标风险基金,还有一种叫目标日期基金。采用目标风险策略的基金还应当在基金名称中明确产品风险等级。其他公募基金,不得使用“养老”字样。
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这两种基金的大致区别,目标风险基金(Target Risk Funds,TRFs),策略是以风险偏好为核心来设计产品,基金管理中会按照一定的波动率,以此为基础配置产品的权益资产和非权益资产的组合比例。通常分为稳健型、平衡型和成长型,稳健型产品的权益类资产比重大概在10%~30%之间,平衡型产品的权益类资产占比大概在40%~50%之间,积极性产品的权益类资产占比在60%~80%之间。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了哪一类产品,就对该产品的风险和收益范围事先有一个大致预期。养老目标基金应当在基金名称中包含“养老目标”字样且反映基金的投资策略。
另外一种养老基金是目标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TDFs),也就是以投资者退休的日期为目标来设计,养老目标基金应当在基金名称中包含“养老目标”字样且反映基金的投资策略。比如基金名称叫“养老目标2035三年持有混合”,就表示投资者预计在2035年退休,该产品持有期为三年,投资策略为混合型。
养老目标基金的特点是,根据投资者不同生命周期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配置不同的资产类别。在产品成立初期,配置的权益类资产比重比较高,随着投资者逐渐接近退休日期,权益类资产比重逐渐下降,直到最后变成一只债券类基金。这种产品的特点就是,在成立初期的波动率会比较大,如果在成立初期赶上熊市,很多投资者可能无法长期坚持。
从我国目前的养老目标基金来看,主要还是以目标风险基金为主流,无论是产品数量还是资金规模,都远远超过了目标日期基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养老目标基金共188只,总规模944亿元,其中目标日期基金177亿元,目标风险基金767亿元,目标风险基金的规模占比超过了80%。
那么,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到底如何呢?我国公募基金行业从2018年开始推出养老目标基金,截至今年三季度,成立满3年的养老目标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为6.42%。如果和当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相比,这样的收益率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个人养老的挑战在哪里?
个人养老业务从无到有,是我国养老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意味着我国养老金体系的三支柱全部建立起来,养老体系变得更加丰富完备。不过,建立个人养老业务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让个人养老业务发挥实质性作用,成为养老体系里真正的支柱力量,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尤其是想要让个人养老业务达到像发达国家那样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我国的个人养老业务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持续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如果个人投资账户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对于很多普通民众而言,可能就会失去长期投资的兴趣,个人账户的资金无法得到持续积累增长,最终也就失去了养老的意义。反之,如果个人账户里的投资回报率能够稳定增长,就会吸引民众坚持投资,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初衷。
尤其是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每年都向个人养老账户转进去12000元,要等到几十年退休之后才能领取,如果个人账户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很多年轻人可能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尤其是当个人账户出现亏损时,很多人甚至可能会停止向个人养老账户转钱。
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一方面需要个人建立起长期稳定投资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个人账户能够提供稳定且有一定吸引力的投资回报率。
从我国个人投资账户的投资品种来看,目前能够投资的主要品种包括“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其中大部分都是无风险和低风险品种,这一方面确保了养老金寻求安全稳妥的初衷,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养老金账户的回报率不高,养老金的最终积累也比较有限。所以,如果希望通过养老金账户获得较高的回报,最大的看点还是看养老基金的表现。
按照目前我国养老基金的设计,主要分成目标风险基金和日期风险基金,其中目标风险基金是大多数人选择的主流品种。以目标风险基金来看,根据权益类资产的比重,通常分为稳健型、平衡型和成长型,权益类资产占比越高,潜在的回报率也就越高,当然,对应的风险也随之增高。
以美国的个人退休账户(IRA)来看,资产规模在美国养老体系里占比大概在35%左右,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支柱之一。美国的IRA账户投资的品种,既有无风险、低风险的银行存款和保险产品,也有高风险的基金,甚至还可以直接投资股票。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刚刚建立IRA账户时,投资品种主要以低风险为主,存款类占比高达七成,但是现在,美国IRA账户的资产配置越来越倾向于权益类产品,股票和基金产品占比高达80%以上,而存款类产品占比只有5%左右。正是得益于权益类产品的高配置,给IRA账户带来了很好的投资回报率,去年美国的IRA账户中,30多万个账户余额达到了100万美元。而IRA账户的良好回报率,反过来又吸引了美国民众将更多资金投入其中,由此形成了正向循环。
美国个人养老账户之所以能形成良好回报,主要得益于美国股市的长期牛市,支撑了养老金业务的良好发展。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当时道琼斯指数大概1000点,而现在道指33000点,美国股市的长期牛市,极大地推动了个人养老金的发展壮大。而养老金规模越来越大,成为美国共同基金的重要购买者,其实又推动了美国股市持续上涨,这又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对于中国的个人养老账户而言,能否形成这种良性循环,给普通民众的个人养老带来良好回报,很大程度上要看A股市场的表现。但是从A股的历史表现来看,长期回报率并不能令人满意,多年来一直在3000点上下浮动。所以,A股市场的这种表现,可能会让很多人对于通过个人养老账户进行长期投资的信心带来一定的打击。我国从2018年开始推出养老目标基金,成立满3年的基金平均回报达到了6%,虽然跑赢了通胀,但是对于养老投资而言,3年的时间也还是太短,还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如果A股市场无法形成长期回报机制,那么对于个人养老账户而言,可能也很难进行大规模投资,所以,目前我国个人养老账户的投资上限,每年只有12000元。以这样的规模,到退休时积累的金额其实还是比较有限,对于个人养老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补充,难以真正构成养老体系的支柱性力量。
还是以美国来看,个人养老账户刚刚建立时,每年的投资上限是2000美元,现在大概在6000~7000美元之间,随年龄不同投资上限有所不同。美国的个人投资账户能够持续上调,一方面在于民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还是因为美国股市提供了稳定回报。
我国目前的个人养老账户为12000元,按照人社部有关方面表示,未来还有可能逐步提高缴费上限。不过,个人养老账户的规模能否真正做大,还是要看股市能否给予足够的回报,如果A股市场长期萎靡不振,个人投资账户即使只有12000元的上限,很多人的实际投资额度可能连上限都达不到,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个人养老账户可能就形同虚设,最终难以实现初衷。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投资个人养老账户,除了考虑投资回报率之外,将来领取养老金的时候是否方便,可能也是很多人的顾虑之一。和社保养老金不同的是,个人养老账户的钱完全是自己的真金白银投入,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每年将自己资金投入之后,如果将来需要领取的时候还存在种种障碍,这可能会让很多人增加投资个人养老账户的顾虑。
目前我国对领取个人养老金的条件是,“参加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或者具有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形,经信息平台核验领取条件后,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
对于很多人而言,“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可能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我国正在研究延迟退休,将来退休年龄逐渐提高将是大势所趋,所以,自己将来到底会在多大的年龄退休,很多人现在都并不清楚,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现在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但是哪一年可以领取还并不确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缴纳个人养老金的积极性。
所以,如果想要打消人们的顾虑,个人养老金账户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强制性储蓄的特点,但同时也要体现出灵活性和确定性,养老金账户的支取,还应该方便一些。比如美国对个人养老账户资金的提取,除了退休之外,还规定了很多种情形,包括初次购房、每年的固定大笔支出、学费、部分医疗费等等。
对于中国的个人养老账户而言,也需要在提取条件上更加灵活和方便,否则,如果只有等到退休才能领取,而且多大年纪退休都还不确定,对很多人而言,本来是可以随时动用的活钱,放进养老账户之后就变成了长期无法动用的死钱,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让很多人投资个人养老账户的积极性下降。
个人养老账户在国内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生事物,人们有各种顾虑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对于中国的普通民众而言,最核心的诉求其实主要是两点:一是投入的资金能否获得稳定回报,二是将来如果需要领取时是否足够方便。如果在这两方面能够打消顾虑,人们投资个人养老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中国的养老第三支柱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个人养老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