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1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饭店的安全隐患

作为一家大型商场分管物业的副总,老贺最近遇到了麻烦。麻烦来自商场的一家饭店租户——饭店老板老张多次找到老贺要求赔偿,而老贺觉得老张实在是无理取闹。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年初,老张看准了老贺商场一楼的一处临街房,当时老张觉得这处临街房人流量大,特别适合做餐饮。经过协商,老张和商场物业签了五年的使用合同,并马上着手对临街房实施装修。因为该处临街房之前的两家租户也是做餐饮,厨房等设备基本无需改造,所以装修进行得特别顺利。6月,饭店装修完毕后开门纳客,一时生意火爆。可好景不长,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临街房的安全隐患迅速暴露出来。

大雨刚刚下起来的时候,饭店出现漏雨问题——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正常营业根本无法进行。再后来,雨水渗到了地下室,经同事提醒,老张才发现,自己饭店厨房的地下室就是整个商场的配电室。饭店漏雨,殃及厨房,都不是大问题,可厨房楼下的配电室如果进水,那安全隐患就大了。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老张马上找到商场的老贺,老贺组织工人对漏雨的地方进行了维修,还对厨房地面重新做了防水。问题看似得到了解决,但两个月后的一次事故让老张彻底寒了心。

事故发生在当晚饭店打烊后。起因是老鼠把饭店厨房洗手盆下边的管道咬破了,然后厨房下面的高压配电室再次出现漏水问题,等老张赶到现场的时候,饭店所有的灯已经不亮了。而后老张才发现,不仅是饭馆的灯不亮了,整个商场包括对面幼儿园也停电了。

从那一刻开始,老张才意识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后来,老张声称自己查阅相关法规文件才知道,配电室不应设在厨房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何况还是整个商场的高压配电室。

老张找到老贺说:“商场并没有在双方签订合同的时候通知或者是书面告知我楼下是高压配电室,楼上不能设厨房。你们应该知道这样的规定,为什么没有提前告知?如果提前告知,我们变更一下厨房的位置,也能规避这类安全隐患啊。如今再改厨房的话,歇业损失、装修成本太高了。”

铺垫半天,老张终于向老贺摊牌:因为这处临街房经营饭店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他不想干了,而又因为商场事前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希望商场能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

老贺也明白老张的心思:老张担心安全隐患,但疫情导致的客流大幅缩水才是老张要关门的根本原因。这处临街房三易其主了,前两位老板从没提过安全隐患的事,都是经营不景气才关门。

为了得到索赔,老张不惜到相关部门举报自己饭店的安全问题。事情闹到现在,饭店是彻底被查封了,至于老张要求的赔偿,老张老贺各执一词,正在等待法院判决。

(读者 小罗)投资充电桩的小哥

偶然认识一位做充电桩的小哥。小哥姓刘,本科毕业,家里父母是体制内员工,妈妈还做过乡镇的副科级领导,但小刘毕业之后,并没有进入体制内工作,而是搞起了自己的“生意”。

他的生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出租房屋,他在省会城市买了两套小型公寓,简单装修后出租,每月租金刚好够他付月供。一个是炒股,但他并没有放太多钱在股市,每月赚千把块奶粉钱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生意是做滴滴司机。前两年经营的米粉店倒闭后,小刘决定另谋出路,由于小刘的两个孩子,一个在省会城市读书,一个在县城老家读书,经常要往返两座城市。而当时全国新能源汽车悄然兴起,逐步走上了快车道,小刘马上嗅到了商机,决心做滴滴司机,专门跑长途往返,既可以搭乘家人,又可以拉客。货比三家后,他买了一辆国产的续航达400多公里的纯电动汽车,长途往返需要中途充一次电,用快充大概充电15分钟就能跑100公里。除去过路费和电费,每一趟出车坐满乘客可净赚400多块。如果开足马力每天干活,一个月可赚大约1.2万元。这对于在小县城生活的人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收入了,按照小刘的说法,每个月只要干20天,就够他一家人一个月的开销了。

干滴滴司机半年后,小刘又有了新想法。据他观察,县城老家的新能源汽车日益增多,安装在他家楼下的小型充电桩生意特别红火。于是他萌生了在县城老家铺网搞充电桩的念头。说干就干,小刘首先做起了市场调查,仔细分析了全县现有充电桩的数量、位置、类别、电力情况等信息,初步确定了想要安装充电桩的网点。同时,他还向有关部门咨询申请安装充电桩的程序、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另外,他还很幸运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愿意跟他一起投资。

大约准备了半年左右,小刘的充电桩便营业了。由于市面上已经安装了一批充电桩,为了吸引顾客,小刘定的电价比其他充电桩要便宜1~2毛钱,如果开通会员,一次性充值一定金额,有更大的电价优惠。就这样,小刘的充电桩很快占领市场,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占整个县城的70%以上。小刘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回本了,然后再用赚来的利润,不断开辟新的充电桩网点。小刘说,接下来准备再谈两三个商场和小区,这张“网”就基本铺满了。

(读者 了眉)不做慈善的原因

朋友晓林中年“换赛道”,最近开了一家实体餐饮店,以售卖包子、糕点和豆浆之类的中式早点为主。为了提升店铺的知名度,聚拢周边的人气口碑,他店里的包点打出“新鲜现做,不留隔夜货”的口号。每天下午3点以后,店里当天没卖完的包子和豆浆,都将会被免费送给附近的环卫工人,以及有需要的困难人士。

这一慈善举措,吸引了周围好多人的注意。为了得到免费的食物,很多环卫工人争相排队来领,场面一度很拥挤混乱。为了维持现场排队秩序,晓林不得不亲自出面调解,但收效不大。人群吵吵嚷嚷的,甚至出现了推搡、吵架的不愉快。特别是排到最后没有领到食物的几位中年人,竟然口吐“芬芳”,不停地抱怨着。

而接下来几天,晓林店里的生意特别好,到了下午打烊时,包子豆浆都没有多少剩余。这让前来领免费食物的人很失望,不满的情绪越发蔓延。有人当场起哄说,这家店就是故意骗人来“热场子”的。

晓林听到了,心里很是不舒服:店里都是提前备料、做好的包子,但顾客每天来多少是不能控制的;自己总不可能为了做慈善,故意不做生意,而把包子留下来免费送人吧。

要不“肥水不流外人田”吧。晓林听不了闲话,不打算继续把卖不完的食物免费送给外人。那么,就留给自己和店里的员工大姐带回家吃呗。可过了几天,员工大姐就面露难色,不肯再往家里带包子了:这些食物早晚天天吃,即便不要钱,人也会吃腻;若是送给亲戚邻居,又是些不值钱的东西,没几个人会稀罕……

而晓林也觉得,人劳累了一天,吃点自己喜欢的,也是理所当然。哪怕自己店里的食物再美味再新鲜,可晚饭也得换个口味。

以前读书的时候,晓林记得书上介绍国外发生经济危机时,自私的资本家们为了提高自家农场产品的价格,宁愿把优质牛奶倒进河里白白浪费掉,也不肯免费送给饥寒交迫的穷人吃。这让出身农家的他,当时很不理解:举手之劳的助人善举,为何不去做呢?可如今,身为经营者的他,也不得不如此做了。

因为开店做生意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每天必然会面临着剩余食物的问题。作为小老板,晓林左思右想,终于下定决心:当天未售完的包子和豆浆再也不免费送人了,都在店里自行销毁。但是,眼睁睁看着白花花的豆浆被倒在了水池里、暄软可口的包子被扔进了垃圾桶,爱惜粮食的他感到心疼,却没有更好的解决之道。

(读者 清风吴语)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