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西游
作者:程旭朋友问我都管孩子哪一样,我说,闺女管学习,儿子陪着玩。这些天和闺女正全本共读《西游记》,又在和儿子玩两款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子游戏,一学一玩,都在被高超的故事技巧拿捏。
坊间传言,三流的文本最能拍出一流的电影,而一流的游戏必须得有一流的文本。一流的《西游记》读得七七八八,闺女发现它并不适合直接改编成她喜爱玩的角色扮演游戏,原因是小说没有角色的升级系统,只有求助模式,会劝退一些玩家。比如,孙悟空计盗紫金铃,击败赛太岁后藏起铃儿,哪料被观音看穿,威胁着念紧箍咒将宝物收回。闺女说,游戏里打怪掉落的装备可以自用,孙悟空缴获的战利品都如此这般还给老君、天尊、菩萨们,实在意难平。
我开解闺女道,《西游记》每个单元结束“恢复出厂设置”的做法,其实和现在流行的肉鸽(Roguelike)游戏非常契合。肉鸽游戏的经典规则是游戏世界随机生成,角色死后装备和能力归零,战斗从头再来。按照这个规则制作游戏,主线情节西天取经之外,其余九九八十一难和沿途的妖魔鬼怪都可以作为游戏的随机关卡和敌人,每一次挑战的初始状态只有金箍棒、九齿钉耙等武器和角色的基础技能。
玩游戏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游戏平衡性受到任务、禁令和条件的严格限制,结束要有明确的奖罚。试想取经路上唐僧师徒如果能随时调用收集来的紫金红葫芦、人种袋或阴阳二气瓶等利器,难度将极大降低,但无敌也会使读者无聊,小说也会变薄不少。升级和归零似乎是游戏币的两面:升级是建造“修仙之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顽猴也能炼成斗战胜佛;归零则是拼插“积木大厦”,一个月不进茶馆听书,再去照样能跟得上进度,随时开一局游戏,不断进步的只是自己的技术和榜单纪录。
村上春树曾说电子游戏比任何东西都更接近文学,游戏玩法的变革和文体的创新相通相融。按照这个说法,《西游记》在游戏世界中更容易被改造成后现代主义文学。奥德赛式的公路冒险可以变身成尤利西斯式的碎片化叙事,师徒的前世今生、神佛妖魔的谱系由一块块拼图组成,散落在四大部洲的开放世界,需要我们在洞府寺院、河海山川中探索收集,最终故事的样貌和结局完全依赖玩家自己的组装。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认为讲故事是唯一值得玩的游戏,美学家罗曼·英伽登也说过,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交互性,其中存在着无数个“不定点”,而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填补不定点”的过程。游戏不过是放大了这种交互性,让故事不仅可以被讲述,而且能“随我心意”地改变。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