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犬面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微微晨露
我们在消费降级,却心甘情愿地升级宠物消费,从孩奴沦为“宠奴”。刺激消费的潜力股是宠物。“面条”已经来了半个月,是一只将近4月龄的幼狗,相当于人类的幼儿园小朋友。
起初,我极力反对养狗,不是不喜欢,是因为知道养狗,特别是在高层住宅养宠物狗,是一件“看上去美好”的事情。带着整洁漂亮的狗子在小区逛很惬意,但看到它的狼藉之物,绝对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没有财政权就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裁决权和终审权!结果就是“面条”在午夜1点到家了(现在想想应该叫“幽灵”或者“骑士”是不是更合适)。为啥给它起名“面条”?孩子爸爸说是柴犬,我眼前浮现的就是一张大脸,那么想着叫面包最合适,但看到第一眼的反应是,“这么瘦?”算了,叫“面条”吧,老辈子的人都说,名儿贱好养。
小朋友说,动物对气味很敏感,当它嗅到有别的物种的气味时,就会本能地躲避。我问他从哪里知道的,他说是之前在电视上看《动物来了》里面讲的。然后,他爸爸就买了一本《柴犬喂养手册》,养孩子都没有买过专门的书籍学习。
动物的幼儿和人类的幼儿一样好奇。“面条”的好奇心跟买狗前视频里发的“高冷”一点都不沾边,它对所有东西都好奇,一片树叶,一只虫子,甚至一块石头!人类的幼儿有“口欲期”,会把所有东西放进嘴里“品尝”感受。它也一样,叼了一片落叶,没有咀嚼就吐了出来,看到地上的虫子在动,就好奇地凑过去闻。
狗子的生活很简单,睁开眼就是吃,这跟人类幼儿的状态倒是大相径庭。你不用像喂小孩子吃饭一样追在它的屁股后面哄着,恰恰相反,它会追在你的屁股后面,摇着它的屁股望着你,“我很乖,再给我吃一口,吃一口我就卖萌哄你开心!”
我猜测,我们对宠物的依赖应该是来自对社会交际的逃避。趁着周末晴天,带着“面条”去草坪撒欢。这只柴犬宝宝还没有长开,没有柴犬特有的“迷”之微笑,我拿着手机围着它拍呀拍,它在垫子上享受着透过桂花树洒下的阳光。小朋友绑好了吊床,抱着它爬上吊床,它还是有些恐惧四脚离开地面的,待在吊床上不敢乱动,小朋友躺上去,把它抱在胸前。它总算安稳了,小朋友看书,狗宝宝午睡,在这个焦躁不安的后疫情时代,一起享受一个安闲放空的下午。 宠物柴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