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镑贬值背后的国力衰落
作者:谢九11月3日,英国央行宣布大幅加息7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2.25%提升到3%,创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单次加息幅度,这也是从去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连续第8次加息。
英国央行之所以大幅加息,主要原因是为了对抗飙升的通胀,但加息将不可避免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所以,英国央行在宣布加息的同时,也对经济前景做出了悲观展望——英国经济可能会陷入有记录以来最长的一次经济衰退。
当前全球经济普遍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压力,但即使是在这种不景气的大环境之下,英国的困境也是格外突出,在西方七国集团中,英国的通胀率最高,经济增长率最低,昔日的大英帝国,现在已经成为垫底的差生。
英国央行宣布加息之时,英国9月份的通胀率达到了10.1%,创下40多年来的新高,这也是G7俱乐部中首个通胀率突破两位数的国家。即便英国大尺度加息,但是也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英国10月份的通胀继续上行,达到了11.1%。高企的通胀率让很多普通民众不堪重负,能源账单、房贷支出以及日常消费等生活成本都在迅速飙升。
英国银行的通胀目标是2%,考虑到目前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英国还需要继续大幅度加息,才有可能向通胀目标接近。而加息力度过大,又会在短期甚至中期损害经济增长。正是在这种两难之下,英国央行预计,英国经济从今年夏天开始的衰退将会一直持续到2024年年中,这将创下上世纪20年代以来最长的一次衰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英国将在2023年成为G7俱乐部中经济增速垫底的国家。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是引发英国通胀快速飙升的直接导火索。尤其是俄乌冲突以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大涨,在发达国家当中,英国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更高,所以也就能容易受到国际能源涨价的冲击。
俄乌冲突不仅推高了能源价格,也引发全球粮食价格大涨。乌克兰有欧洲粮仓之称,是全球第二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粮食出口量大幅减少,让很多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遭受重击,英国就是其中之一。
英国的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粮食生产占比很低,农业土地大部分用作牧场,用于耕种的土地占比只有1/4左右。过去几十年,英国的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现在只有60%左右,大量粮食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
当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英国的粮食价格就迅速飙涨。英国国家统计局最近表示,由于肉类、面包、牛奶和鸡蛋等主要食品价格飙升,9月份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6%,10月份的食品价格大涨16.4%。这也是英国通胀突破两位数的重要原因。
英国的这一轮通胀之所以格外严重,从更深层面来看,和英国脱欧也有一定关系,脱离欧盟之后,英国独自对抗外部风险的抵抗力明显下降。
以食品涨价来看,过去英国在欧盟体系之内时,大量粮食可以通过欧盟内部来解决,但是脱欧之后,英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便利性下降,贸易成本上升,这使得英国的粮食进口成本比以前更高,当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时,依赖进口的英国就显得更加脆弱,所以,英国的通胀在G7国家中率先突破两位数。
除此之外,脱欧还让英国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这也是英国通胀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疫情暴发之后,全球发达国家都普遍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英国的问题更加严重,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发达国家可以通过移民来解决劳动力短缺,但是英国脱欧之后,也就退出了欧盟的劳动力市场,无法在欧盟获取廉价劳动力。
当年英国之所以脱欧,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不愿意受到欧盟内部移民问题的拖累,尤其是大量中东欧劳动力涌入英国,被英国视为累赘。不过,当现在劳动力短缺开始困扰发达国家,英国当初极力摆脱的廉价劳动力,现在开始成为英国经济的一大短板。
截至今年8月份,英国的失业率下降到3.5%,创下50年来的新低。大量劳动力退出就业市场,劳动力严重不足,使得企业只能以更高的薪酬来吸引劳动者,由此引发工资水平上涨,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通胀上涨。
今年9月份,特拉斯(Liz Truss)当选英国首相,试图通过一些大胆的改革来拯救英国经济,新政府推出450亿英镑的预算案,核心内容是大规模减税,包括取消适用于最高收入人群的45%的最高税率,并将基本税率从20%降至19%等等。这份减税方案,被称为英国50年来最激进的减税。对于长期萎靡不振的英国经济而言,的确需要有魄力的改革。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大规模减税有可能为经济注入长期发展动力,不过,市场更关注的还是短期效应。英国如果大规模减税,会导致财政收入大幅减少,需要政府大规模借债才能支撑,这将导致英镑大幅贬值。英国减税方案公布当日,英镑大跌3%,兑美元汇率跌至1.03附近,距离和美元平价只有一步之遥。
减税方案引发英国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特拉斯不得不紧急取消减税计划,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并向公众道歉。在重重压力之下,特拉斯最终在上任仅仅45天之后就宣布辞职,成为最短命的英国首相。特拉斯的辞职风波也可以看出,拯救英国经济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特拉斯之后,英国迎来了首位印度裔首相苏纳克。这位印度裔首相能带领英国经济走出泥潭吗?可能也并不乐观,英国经济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短期之内很难靠某一届政府就能逆转。
11月中旬,英国新任财政部长亨特宣布了550亿英镑的增税和削减支出措施,目的是为了减少英国的债务规模,恢复政府信誉以及降低通货膨胀。其中250亿英镑来自增税,300亿英镑来自削减政府支出。从增税内容来看,包括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能源公司征收暴利税等;而减支的内容,主要是减少民众的能源补助等等,英国也成为第一个开始大幅限制政府支出的发达经济体。
这份增税和减支的预算计划,和两个月前特拉斯推出的减税方案几乎完全背道而驰,由此也不难看出当前英国经济政策的混乱。
从表面上来看,新的财政方案有助于遏制通膨上行,但是会进一步加大民众的生活负担,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税收上升叠加补贴减少,其实相当于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实际通胀率变得更高。增税和减支的组合拳,虽然长期来看有助于重建财政纪律,但是民众的消费能力下降之后,反过来会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的短期风险。
英国放弃特拉斯的减税方案,选择重振财政方案之后,英镑汇率开始有所反弹,不过,考虑到英国经济的衰退风险,英镑反弹的基础也并不牢固。
英镑当前快速贬值,表面上看,是因为当前英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和衰退风险等,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还是因为英国的综合实力不断下降。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周期里,英镑贬值的历史趋势就看得更加清楚。
在大英帝国的辉煌时期,和黄金挂钩的英镑是全球的货币之王,在全世界享有极高的信誉和地位。“一战”之前,1英镑可以兑换5美元,“二战”结束之后,英镑兑美元的比价还维持在4的高位,到了1949年,英镑难以维持高汇率,一次性大幅贬值30%,英镑兑美元汇率下降到2.8。到了60年代再次贬值,英镑汇率下降到2.4。1976年英镑危机,英镑兑美元跌至1.6附近,创下了当时的历史新低。
到了80年代,美元大幅升值,结果导致英镑汇率大跌,英镑兑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05附近,再度创下历史新低。不过,后来在美国主导下,美国、西德、英国、法国和日本在1985年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五国政府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有序贬值。结果,美元指数快速回落,从1985年到90年代初,美元指数下跌了一半。英镑汇率也随之大幅反弹,兑美元汇率回到了2附近。
1990年,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由于当时德国经济强劲,成为欧洲火车头,但英国的经济实力其实不足以保证英镑的汇率。由于欧盟体系内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差异很大,投资大鳄索罗斯看到了欧盟机制难以协调的缺陷,认定英镑被高估,所以大举做空英镑,最终导致英镑暴跌,英国也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进入21世纪之后,英镑一度因为美元贬值而有所反弹,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一度达到了2倍,但是,次贷危机爆发之后,英镑再度大跌。
次贷危机平缓之后,英镑一度有所反弹,但是,英国脱欧让英镑再次进入下跌通道。直到最近英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胀压力和衰退风险,英镑创下了历史新低,距离和美元平价只有一步之遥。
一个国家的货币,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17世纪以来,英国开始成为全球最具统治力的霸主,大英帝国的辉煌一直持续了200多年的时间。但是现在,英国的经济实力不断下降,今年9月初,英国女王去世前一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的经济总量在2021年最后一个季度被印度超越,退居全球第6。
在英国的鼎盛时期,英镑就是英国实力的象征,英国无需刻意维持英镑的地位,全球也会自然追捧英镑,但是,随着英国实力不断下降,英国即使有心维持英镑的地位,但其实也是力不从心。
英国全球霸主地位的终结,从“一战”爆发之后就已经开始显露端倪,“一战”之后,全球霸主地位开始从英国转向美国,而英镑地位的下降,也正是从此开始。从“一战”以来,英国其实多次试图维护英镑曾经的地位,但是随着英国整体实力的下降,这些努力最终都付之东流。
在“一战”之前,当时全球还是实行金本位。“一战”爆发之后,由于欧洲主要参战国陷入财政危机,很多国家都无力维持,因此纷纷退出金本位制。“一战”结束之后,英国希望通过恢复金本位,重建大英帝国的信用和辉煌。
但其实当时英国的国力已经不足以维持金本位,包括凯恩斯在内的很多专家都反对英国重返金本位。尽管面临很大的争议,1925年,在时任英国财政大臣丘吉尔的推动下,英国还是重返金本位,而且,英国还很骄傲地将英镑汇率定在了一个很高的水平,1英镑兑换4.86美元,这是“一战”之前的汇率水平。
但当时英国的现实是,经过“一战”之后,英国经历了大幅通胀,将汇率定在战前水平将给英国带来巨大负担。但是,英国人认为,如果以贬值的英镑重返金本位,意味着英镑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下降,英国也就失去了重建金本位的意义。
英国以高估的英镑重返金本位,一方面削弱了英国的国际竞争力,使得英国经济实力继续下降,同时,金本位带来对黄金的大规模需求,黄金供应不足引发全球通缩,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全球衰退。
当时美国的整体实力其实已经超越了英国,但在“门罗主义”的影响下,美国暂时还没有全球霸主的野心,所以在英国重返金本位时,美国担当配角,为英国重返金本位保驾护航。尤其是为了避免英国的黄金大规模流向美国,美国一直采取低利率政策,由此引发了美国股市大涨。为了遏制股市泡沫,美联储最终还是选择了加息,从1928年到1929年开始数次上调贴现率,利率持续上升,结果,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暴跌,30年代的大萧条由此开始登场。
美国股市崩盘迅速波及全球,1930年,中欧最大的银行维也纳信用银行破产,成为欧洲金融市场崩盘的导火索,高估的英镑大幅贬值,英国的黄金储备开始被大量提取,面对无法遏制的黄金外流,英国终于在1931年宣布解除黄金兑换纸币的义务,重返金本位仅仅6年时间,大英帝国不得不退出金本位,英镑也由此开始进入了贬值的历史大趋势之中。
上世纪90年代,英镑再度遭遇一次大危机,这一次,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所致。
1990年,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这是欧元正式诞生之前的前身和雏形。当时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欧洲汇率机制以德国马克为锚,加入欧洲汇率机制的成员国需要承诺,将本国汇率维持在一定波动范围之内。英国加入ERM时,承诺将汇率维持在1英镑兑2.95马克,以此为中心上下浮动6%。
以当时英国和德国的经济实力对比,这样的汇率对英国而言显然是高估了,当初“一战”之后英国试图重返金本位时,将英镑汇率维持在4.86美元的高位,最终不得不放弃金本位。这一次,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再度高估了英镑的汇率,最终不得不再次以悲剧收场。
英国加入ERM时,正值东西德合并,为了支持东德经济发展,德国财政支出大幅扩张,德国的通货膨胀迅速飙升。为了控制通胀,德国不得不大幅加息,对于英国而言,想要维持兑马克的汇率,就必须跟随德国加息的步伐,但是,英国经济当时正面临衰退风险,更需要降息来刺激本国经济。所以,对于英国而言,在欧洲汇率机制下维持英镑汇率就显得非常困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资本大鳄开始做空英镑。尽管英格兰银行誓言捍卫英镑,但在外汇储备和国际贷款耗尽之后,不得不在1992年9月15日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英镑由此暴跌,这一天也被英国人称为“黑色星期三”。
简单回顾一下英镑贬值的历史,不难发现,英镑每一次贬值都有其导火索,但是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英国整体实力的不断下降,无法维持英镑的历史地位。反过来看美元升值,这一轮美元强势升值,表面上来看,是因为美联储加息所致,但背后还是美国整体实力对美元的支撑。 世界经济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