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量的世界
作者:薛巍在六年级的大概第14周,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找出家里一个圆形的东西,量出它的直径和周长,拍一个短视频。我想量周长需要一个裁缝用的软尺,不然钢尺怎么量圆形的周长呢?贴不紧的话误差会比较大。也可以先用一根线把这个圆形围起来,再把线拉直,再量它的长度。但是这根线的弹性也不能太好。还有滚圆法,在圆上做好记号,滚动圆一圈。家里圆形的东西有硬币、光盘、透明胶带卷、自行车和汽车的轮子、地毯等,说明书上一般都会标注它们的规格,老师让孩子动手量,大概是为了让他们对长度概念有切身的体会。
以前我们表示度量时,都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表示时间的一袋烟或一根烟的工夫、鸡叫头遍的时候;表示周长,“脑袋掉了不过碗口大的疤”。虽然不精确,但很生动,我们现在也说一拃长、一撮盐、一把米。更神奇的是,美国记者詹姆斯·文森特在《测量之外》一书中说:“芬兰人曾经有个长度单位叫peninkulma,是狗叫声传得最远、依然能被听见的距离,大约是6公里,这个距离是不固定的,要看周围的环境,是树林还是开阔的山谷,正因此它能提供更多信息,透露出一定范围内的地形、到达的难度。”
现在很多计量单位都是各地统一的,这样方便交往。大S的房子一个月耗电一万多度,因为家中“意大利进口的水晶灯,里面包含100颗灯泡”,我们可以算一下:假如吊灯的每颗灯泡是30瓦的话,100颗灯泡一共3000瓦,相当于四五个微波炉,几乎全天开着。
胡适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说他是中国人的代表,认为凡事只要做到差不多就行了。所以当我们说“心中有数”的时候,其实只是大致明白,并不是真的有具体的数字,领导叮嘱你跟人谈判时要和气一些,你说“我心中有数”,这事情是没法准确量化的。据说“心中有数”这个成语源自《庄子》,“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砍木头做轮子的师傅说他做起来是得心应手,但是具体怎么做,他是没法讲清楚的,用现在的术语,这属于默会知识,这个数比较像命数。
“差不多”是一种境界,一种轻松的人生态度,但有的时候,必须做到分毫不差。前几天我家的小狗生病了,带它去宠物诊所后,医生做了检查,然后还要称一下它的体重,4.3公斤,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它的具体重量,以前只觉得它胖乎乎的。称体重的目的是什么呢?大概是用药的量要根据其体重调整。医生说,狗感染了病毒,大概一周左右能好,治愈率是70%,一般第四天的时候病情最重,我们比较担心,当天它的白细胞数量下降到了1.8,正常范围是6以上。小狗很萎靡,到第五天它就精神些了,果然白细胞数量涨到了17。狗感染细小病毒,跟人类得了感冒一样,需要7天恢复,而狗的15年才相当于人类的一年,这么说来上天对狗挺不公平。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