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中的KTV

作者:邢海洋

老年人占领KTV的消息传来,初次听到颇为诧异,但很快就理解了。老年人爱唱歌爱跳舞,这些年,客源日渐稀少的KTV在老年人中找到了知音,真可谓是双向奔赴、皆大欢喜的结局了。

不由得想起了那火热欢腾的世纪之交,那可真是KTV的黄金时代。下了班,年轻人的夜生活刚刚开始,吃饭聚会、泡酒吧,深夜再去KTV当麦霸,一晚上转几个场子。黄色的小面包车10元10公里,不用买房不用攒首付没房贷,即便买了房,北京郊区的房价才3000元一平方米,也没压力。朝阳门钱柜的霓虹灯下总是熙来攘往,那情景像极了日本经济腾飞中的白领们,没有人愿意清醒着西装革履地回家看电视,他们不醉不归,居酒屋的把酒言欢后,卡拉OK这种不需要专业演唱技巧和能力的嗨歌方式应运而生,卡拉OK的升级版KTV也在酒肆茶围的夜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乃至成为主流的消遣方式。

不过,KTV这种东亚社会流行的娱乐在欧美却从来没能开花结果,林林总总的消遣方式中,西方社会酒吧一直是主流,唱歌跳舞更多的是开放状态下即兴式的,唯有东亚新兴的中产阶级更喜欢私密状态下的激情展示。

2015年,北京KTV的“杠把子”朝阳门钱柜关店了,对整个行业这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KTV的崛起和衰落很好地解释了一个问题,即消费——尤其是时尚消费——都是特定人群、特定时代的产物,时代过去了消费也就落寞了。Statista网站上的统计显示,日本的KTV设施在2015年达到高峰,是9560家,去年已经减少到了8190家,疫情两年减少了约1000家,但即使在疫情暴发之前,KTV数量已经在稳定滑落。2016年,日本卡拉OK连锁巨头SHIDAX连续关闭了几十家门店,也是KTV行业的标志性事件。

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对歌唱的热爱是伴着青少年成长植入个体生活的,年少的歌唱经历将影响一生,这恰恰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人成长中的经历。这是过惯了集体生活、性格开朗、热爱表达的一代人,唱歌跳舞对他们而言几乎是刚需一样的存在。于是我们看到了大街小巷上的广场舞和荒野中的大喇叭飙歌。

中国退休人口的收入并不高,替代率,即退休金占在职时收入的比例仅为45%左右,这意味着老年人的生活并不富裕,除了食品、穿着、保健等刚性需求,留给社交娱乐的消费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退休人群都收入少,他们中的确存在着一个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为主体的高收入群体,尤其在一线城市老年人更关注放飞自我,更注重社交。从总量上看,社会上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且不断成长的“银发经济”消费群体。这个群体恰恰是倾向于集体娱乐、热爱唱歌社交的。

有闲又有钱,却没了免费的舞台,自然会转战KTV。而疫情中,线下娱乐业是受伤最重的商业业态,全国五六万家KTV,更是一年关店上万家。剩下的则使尽了浑身解数以自救,边唱歌边吃火锅、唱歌兼打电游、打碟,社交派对KTV,五花八门的KTV层出不穷。把“白天场”闲时产能充分利用起来,满足有闲的老年人的社交和唱歌需求,更成为行业开源的一致性行为。

其实KTV吸引老龄客源有非常好的前景,老年人虽然单次消费花费不大,但频次更高,更有消费黏性,商家与老年人建立起亲情一样的联系,就能获得稳定的客源与收入。在日本,有些KTV做了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后,销售额和客源都增加了一倍以上。

KTV与老年人的双向奔赴,延缓了这个行业的衰落,为线下娱乐业带来了一抹亮色。 KTV老年人

上一篇: 小玲珑山馆
下一篇: 挖鼻孔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