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来了

作者:邢海洋

经历了将近五年的试点,个人养老金实施细则终于出台。递延式缴税,每年1.2万元额度,相对应的个税税率是3%,这样的额度和税率值不值得建立账户,逐月逐年为自己积攒养老金呢?

自2018年起,上海、福建、苏州等地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第一年保费收入2亿元,截至去年末,该试点实现保费收入6.3亿元。这么点养老个人账户资金,无论对于参与人还是经办企业,恐怕连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运营成本都赚不回来。

一年1.2万元,相对于大多数人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这笔钱对于未来的养老金的贡献并不少,可职工们并不积极。首先是税收优惠,3%的税率是个税阶梯税率的最低一档了,可大多数人是不用缴纳个税的。据2020年相关统计数据,全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数只有2800万左右。这两年肯定有所增加,不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中国90%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也就是说只有10%的人纳税。并且,个税缴纳是公积金、社会保险金、子女教育、父母照顾等扣除后的收入,真正迈过纳税门槛的人还要少得多。个税的起征点是5000元,5000元以上到8000元的档位,个税税率是3%,这也就意味着,又有相当大的一批人税率颇低,享受不到个人养老账户的税收优惠。

对于高收入者,免税额以外年收入96万元税率高达45%,3%的税率与之天壤之别。对于夹心层,20%、25%和35%等几档税率,几十万元的年收入,与1.2万元、3%的税率构成了一定的落差,按理说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可为什么试点区的职工还是不愿意把钱放在养老账户里?

原因也很简单,这笔钱放在账户里是要投资的,投资有风险,承担风险则需要额外的回报来补偿。这些年资本市场颇动荡,给人的印象是,中国的资本市场非但不能提供稳定的回报,还风险大,上证指数2006年就达到了3000点,至今仍是3000点,15年未见起色。考虑到物价的上涨和交易成本,投资者整体是亏损的。即便是代表专业投资的公募基金,今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了1.5万亿元。为了一点儿免税额把养老的资金放在风险市场里,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从金融市场由间接投资转型为直接投资,去媒介化的角度,国家是希望养老金成为维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一支支柱性力量的。只可惜,市场对企业的选拔机制一直存在问题,投资者与市场之间没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市场的投机环境并不适合养老金的长期运作。

市场不给力并不意味着缺乏投资机会,为确保收益稳定,社保基金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为配合个人养老金试点,公募基金行业已于2018年推出了养老目标基金,截至目前,成立满三年的养老目标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6.42%。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社保基金的运作则已经有了20年的历史,截至2021年,年均投资收益率为8.51%,累计投资收益额16250.66亿元。且截至2021年的16年里平均年化收益率在10%以上,还是说明稳健投资的价值。这个意义上,社保基金虽未能像美国的标准普尔500指数那样拥有12%的常年年化收益率,毕竟战胜了通货膨胀,也比储蓄利率高出了一截。复利的角度,长期投资将带来相对丰厚的回报。自然,这就如同基金投资中的定投,小笔分期投入,一次性提取,收益的实现与提取时机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个人养老金的拥有者也需要拥有一定的投资知识,避免卖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刻。

我国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低,退休金急需开源。可在本不富裕的情况下,职工是否有能力拿出本可当下消费的资金储蓄养老,又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只能说,是否参与个人储蓄养老金不是一道容易回答的题目,答案因人而异。 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