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台上歌声嘹亮
作者:程旭表弟心心念念的是去安菲尔德体育场和5万多人一起唱利物浦队的队歌《你永远不会独行》。为了这个遥遥无期的梦想,球队另一首加油歌《Allez Allez Allez》他也能倒唱如流。不仅如此,我和他看球的时候,发现他还能跟着唱那种类似宣叙调的群嘲小曲,像我们把《新长征路上的摇滚》里“一二三四五六七”填成詈辞对着裁判或球员宣泄。表弟说,去英超现场看球的球迷不会唱歌,就像不会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现场吹呜呜祖拉。
呜呜祖拉是球场上加油助威噪音派的代表,这种本是用来驱赶狒狒的大喇叭,当年把一众强队吹得头昏脑涨、心烦意乱,非洲球员则嫌还不够响。即使是乐音派,国足远征西亚时,当地球迷吟唱着一千零一夜风味的歌谣,让熬夜看球的我们昏昏欲睡,也让客队大失水准。你之余音缭绕,我之鬼哭狼嚎,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对不同声音和乐曲有不一样的耐受力,也让球迷有了施展“巫术”的可能。
其实,很多足球歌曲都悦耳动听。《你永远不会独行》源自一部叫《旋转木马》的音乐剧,励志、热血又能治愈人心,凯尔特人、多特蒙德等诸多豪门球队也将它奉为经典。曼联队的《光荣属于曼联》改编自美国内战颂歌,AC米兰的队歌也是颂歌,这种曲调最能表现磅礴气势。意甲的桑普多利亚队曾多次访华,它的队歌《加油,多利亚!》悠扬婉转,叙事性和抒情性兼备,让人相信其在球场上的效用不输心灵按摩。
《加油,多利亚!》唱道:“我们总在一起,从没分开过,从学生时代就未曾改变。支持我的球队,和父亲一样。”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称这种一代又一代对球队的忠诚根植在我们基因的部落性中。而万人同唱一首歌的巨大声浪,不仅能让球迷感受到“部落”的组织性和力量,也能如本雅明所说,在宏大的群体性活动中“面对面看到自己”。
球迷不能上场踢球,但可以用呐喊和歌唱让自己成为场上的“第12名球员”,因为歌曲的长句和容量,它能承载比单纯喊口号更多的表达功能。球迷为球员和教练写的赞歌里也经常夹枪带棒,热爱和排他,死忠和戏谑,共情和冒犯,融为一歌。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未成年的时候就跟着大人们去看阿森纳队的客场比赛,用尚未完全发育的声音一起唱挑衅的歌,而西汉姆联队的成年球迷会伴着队歌《我永远在吹泡泡》,比赛开场前把肥皂泡吹得满场飞。
我年少时也能完整演唱《全兴将士之歌》,甲A时代的成都市体育中心中场休息或电视转播结束都会响起这首歌。今年暑期回家我拜访了久违的“魔鬼主场”,才发现体育场外壳还在,但早已成为“蜀王府”的考古现场。昔日排山倒海的“雄起”和队歌一同成为记忆的化石,几辈人同爱一支球队、同唱爱恨情仇的愿望也只能深深掩埋。 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