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正名乎

作者:李凡卓

必也正名乎0“人生识字忧患始”,大学老师第一个忧患是课堂点名,当你打开点名册,一瞬间仿佛穿越到了民国,男生女生的名字都像是网络言情小说里摘下来的,恨不得把玉字旁的字全用上,最怕的是一些形似甲骨文的生僻字夹杂在其中,当你发现平时耳熟能详的偏旁部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排列组合鱼贯而来的时候,不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后来看了新闻才知道,各种版本的《康熙字典》之所以常年保持年销售量几万册,成为图书出版业成绩不错的稳定股,原来有取名者在大量使用。这年头混在高校真是居大不易啊,连点个名都需要精通古文字学与训诂学。

时代在变化,“70后”的名字,平淡避险无风波,“红”啊“丽”的还很普遍,“80后”开始港台风日渐,不过还是李雷与韩梅梅之类占主流,“90后”的名字开始剑走偏锋,而现在很多“00后”学生家长的命名观念,类似于“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越晦涩、越生僻,认知和理解的成本越高,也就越高级,像“李开朗琪罗”“戈来菲拉”之类的名字层出不穷。不过有一点没变的就是,人们往往深信,姓名的字义、结构、读音似乎是个人命运的一个隐约暗示,它犹如神谕,有一种超验的魔力与命运感:张爱玲给小说女主人公起名,相中了一个报纸中缝中现成的名字——“柴凤英不但是一个标准的小家碧玉,仿佛还有一个通俗的故事在她名字里蠢动着”;钱锺书抓周时手握书卷不放,因此起名“锺书”,从此一生的命运埋线于此。这样一来,起名实际已经变成了家长变相的祈福与祝愿。吾有一友,大名“张书记”,父母的殷切期望拳拳可见,不过朋友之间每提及此,张同学都悲从中来,眼含泪光曰:“这些年你们都不知道我是怎么过来的。”

其实对自己名字不满意的人很多,特别是对文字特别敏感的文艺界人。他们高标准严要求:既要和时代浪潮遥相呼应,还得与个人气质无间贴合,本名难堪大任,另起炉灶起个笔名或艺名势在必行:老舍、巴金……光看名字,他们就不枝不蔓,正气凛然,他们是新文学作家,精英作家。周瘦鹃、严独鹤、范烟桥、赵眠云、胡寄尘、包天笑、张恨水……这些名字好像一个软件格式化出来的,瞧着就像共同做着文艺梦一类人。当前流行作家的笔名比起这些“鸳鸯蝴蝶派”也不遑多让,无论是写武侠的还是写言情的,特别是女性,一个个名字或美轮美奂或古意盎然,令人心旌荡漾大发思古之幽情。不过当你得知她们的本名可能会大跌眼镜,就像获悉《诗经》里反复吟咏、冰清玉洁的“菘”其实就是菜市场最常见的大白菜,怪不得有人说笔名犹如童话人物的坐骑:骑上白马你就是白马王子,骑上扫帚你就是巫婆。 正名

上一篇: 母女的距离
下一篇: 热泪盈眶的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