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恐惧变成自豪
作者:张斌上周四一早,西伦敦桑宁德尔高尔夫球会门前,“核弹头”舍甫琴科与热刺队长哈里·凯恩不期而遇,两人拥抱了一下,前辈客气地夸赞昨晚欧冠热刺力挫马赛艰险出线,凯恩自然要客气一下,“上半场简直狼狈惨了”。眼前的一幕被约好来采访舍甫琴科的记者候个正着,几笔轻描淡写,读到《泰晤士报》体育版文章的读者在脑海中自然凭借文字还原那个早晨鲜活的场景。
一晃舍甫琴科在伦敦已然侨居16年,异乡反倒成了安乐窝,四个孩子让46岁的老爸终日里快乐着奔忙。从效力切尔西开始,伦敦便是这位从米兰奔波至此的乌克兰人的心仪之地,但从2月24日凌晨开始,所有的安逸都被家乡的战火焚毁了。基辅的舍甫琴科区遭受了揭开战火序幕的第一颗导弹的袭击,这个以乌克兰19世纪著名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的名字命名的古旧街区弹痕累累。175年前,被认为是乌克兰文学奠基者的塔拉斯·舍甫琴科写过这样的诗句——哦,埋葬我,然后站起来,打破你沉重的枷锁,用暴君的血来浇灌,赢得属于你的自由。
2月24日,也是一个周四,凌晨3点半,熟睡中的舍甫琴科被电话惊醒,母亲从柳博芙哭泣着告诉儿子,她住的公寓大楼受到附近爆炸的影响不断地摇晃着,战火在人们的祈祷和诅咒声中呼啸而至。自此,舍甫琴科坠入了无尽的无力感之中,夜不能眠,每个小时都会醒来,在手机中追踪着战况和亲人的安危。清晨醒来,眼前的一切恍如噩梦。舍甫琴科的生日在2月24日前两天,原本他订了19日飞回基辅的机票,准备与母亲共庆生日,但因为工作推迟了行程,将机票改到26日。战火阻隔了他的行程,所有乌克兰人在最初的一周中,无一不是在炼狱中挣扎。
逃离战火是最明智的选择,在舍甫琴科的苦劝之下,母亲在女儿的陪伴下,带着爱犬,驾车离开了基辅,经过16小时的跋涉,终于抵达了匈牙利边境,从那里辗转又去了意大利,如今在这个陌生国度中总算可以睡上安稳觉了。在逃离基辅前的日子里,老母亲以及家人每到夜晚都要蜷缩在过道里睡下,因为大家都认为过道里多了两道墙,当导弹袭来时,总能多一丝丝安全吧。
冲突爆发两个月后,舍甫琴科决心要回到乌克兰看看,这是他近来五次返国中的第一次。飞到华沙,开租来的车到边境城市乌海姆,转乘火车直奔基辅,原本拥挤嘈杂的车厢如今冷冷清清。在朋友的陪同下,舍甫琴科走在基辅街头,他会向每一个认出他的同胞报以微笑,逐一告诉大家,回到祖国很让人兴奋。第二天,会见泽连斯基总统,两人是老相识,总统以United24募捐机构形象大使一职相托,希望这个曾经最有名的乌克兰人能从现在开始为国家战后重建做出努力。
如今坐在西伦敦高尔夫球会之中,周遭安宁,舍甫琴科对采访者郑重地表示,他为祖国骄傲,乌克兰人从未像今日一般团结,如果不是如此,结局不堪设想。乌克兰震惊了世界,也让他这个海外游子彻底将起初的恐惧转变成了如今的内心自豪。
第二次重返乌克兰,舍甫琴科去了自己长大的街区,探望了母校,走进了被炸毁的体育场,在那里他曾为基辅的孩子举办过足球夏令营。回到伦敦,舍甫琴科一家人开始着手募资重建体育场,他要以此向国民证明,自己始终愿意与祖国为伴,因为那里是乌克兰的土地,那里有乌克兰的未来。这样的话应该出现在了舍甫琴科在联合国的发言稿中,而撰稿者是他18岁的大儿子。
1991年,14岁的舍甫琴科随基辅迪那摩少年队到莫斯科参赛,恰逢巨变,夺冠后全队踏上归程。出发时,每个人还都是苏联的一部分。回到基辅,走出车站,满眼都是蓝黄两色旗帜,自此乌克兰成了少年的祖国。 舍甫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