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和消费分级

作者:邢海洋

海天味业股价因添加剂风波接连下跌,宣传自己一半销售额来自无添加产品的千禾味业成了赢家,涨停了。中国调味界的扛把子居然倒在了添加剂上,这事儿似乎很难理解——严格遵守了国家标准,配料表上诚实地注明了添加剂,而国标添加剂品种与含量都经过了严格的科学检验,合理范围内无毒无害。作为全行业最大规模企业,海天味业完全合规。它究竟错在哪儿了?

问题就出在了酿造食品的成本和价格上。一瓶上等白酒价格能上千,酱油也是酿造的,却没有理财属性,也就几元钱,贵的当然也能卖到几十上百元,却需要苦口婆心地向消费者讲解酿造过程和成本。白酒没有保质期,酱油却如同黄酒,是有保质期的。作为一般食品,酱油不可能赚取暴利,又因为是生活必需品而非奢侈品,消费档次也不容易拉开,企业在定价上也只能随行就市,不同的品质,不同的定价,海天味业觉得自己冤可能就冤在这里。

中国人打酱油是不会看配料表的,从缸里打出来也不可能有配料表。如今买整瓶的酱油有了配料表,一般人也不会看,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意识。反而在国外,比如德国有两成多的消费者购买任何食品,都会仔细研读成分表,只有8%的人从来不看,所以看配料是多数消费者的习惯。海天酱油内外有别,也是从日本和德国的中国人中传开的。原因很简单,消费的精细化需要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支撑,需要食品知识润物细无声式的科普,我们中国的消费者正处在对食品成分敏感的门槛上,否则也不会就像醍醐灌顶,突然对添加剂较起真儿来。消费者敏感了,可海天味业还抱着旧有的食品生产逻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矛盾立刻尖锐起来。

食品无添加行不行?笔者其实是有过一些经验的,年轻时家里做过黄酱,把吃剩下的馒头饹饼等面食放在酱缸里,发霉了再暴晒再加入盐分和水。现在想来,发霉的过程其实是很危险的,弄不好就会产生黄曲霉素。酱油的鲜味儿来自霉菌分解粮食产生的各种氨基酸,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然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工业生产为了缩短时间,就会加入各种原料,帮助生物酶解反应加速完成。食品添加剂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用来增色提味,也有的是在成品中添加,用来防腐。其实不难理解,以笔者经验,酱油和醋等调味品放长了,很容易产生一层白膜,也就是发霉。食品本身含有蛋白和淀粉,是天然的培养基,被细菌污染了就会发霉。要享用100%的零添加,得买生产日期近的,并且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食用掉。对大工业生产和现代城市人的消费习惯,这都是一种挑战。

也就是在这个秋天,食品中的海克斯科技突然成了视频博主们的流量密码,仿佛一夜之间,大家才发现食品中原来藏有那么多“猫腻”:牛肉棒是用鸡肉做的;牛肉丸是大豆面粉加上调味剂和高弹素配制;常温下一小时都不融化的雪糕,是因为放了卡拉胶。人造肉高科技仿佛一下子走入了我们的厨房,却是以魔术般的手法,这自然引起了消费者的警惕。但是拿着放大镜审视食品的配料表,对那些经过工商和卫生等部门多方监管的大众食品,其实并不是好办法。一分钱一分货,那些代可可脂巧克力要比可可脂巧克力便宜得多,用植物奶油做的蛋糕也会比天然奶油的蛋糕廉价。消费者其实可以多了解食品生产知识,购买时根据配料表来挑选。并不是贵的一定是好的,是最佳的选择,而是要明白不同的工艺过程、不同的原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简而言之,消费是一件颇为私人的事情,选择是多样的,也是个人化的,这就是所谓的消费分级,而不是消费升级或者是消费降级。 海天添加剂

上一篇: 刘统勋之死
下一篇: 隐性听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