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21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苗姐结婚18年了,这些年来,结婚证基本没用过。最近,为了方便孩子上学,苗姐想把一家三口的户口迁到婆婆那里,到派出所办理迁户口时才发现,自己结婚证上身份证号和身份证上的号码不一致。
当地派出所民警指出结婚证上身份证号码的问题时,苗姐还不信,拿过结婚证仔细看了一眼才发现,两个号码还真不一样:身份证上显示出生日期的四位是0615,而结婚证上的四位数是0625。民警告诉苗姐,应该是当年结婚登记时民政部门给写错了,拿着身份证去做一下变更就行。
苗姐来到民政局,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工作人员查了档案,苗姐结婚登记申请书、婚姻状况证明上登记的身份证号都是0625。工作人员说,如果当年真的登记错了,不可能两个地方、两次都出错,而且是一样的错误,让苗姐想想,是不是当年变更过身份证号啊,他们这里出现过类似情况。
经提醒,苗姐突然记起来:2003年结婚后,自己要把户口迁到丈夫的户籍所在地,当时迁户口时,老家村支书发现苗姐的身份证号和别人重号,当年确实变更过身份证号,应该就是从0625改成了0615。
苗姐电话联系了自己原籍的派出所,派出所一听就觉得不对:如果出现两个人身份证号重号的情况,那也是变更身份证号后三位,出生日期是不会改的。苗姐说,就是变更了,应该有档案记录,让给查查。民警查过原始档案后告诉苗姐,当时办身份证时就是0615,登记的出生日期也是6月15日。
苗姐再次联系了民政局,说了原籍派出所的答复情况。民政局这时也非常认真地告诉苗姐,他们查过底档了,不可能给苗姐登记错了结婚证上的身份证号,他们没出错,让苗姐到派出所出具变更身份证的说明。
苗姐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一张结婚证,迅速引发了自己的身份危机。一时间,她甚至怀疑自己的记忆出了问题,可能当年没变更身份证?苗姐翻出了家里的老古董,找出了一份计划生育服务手册,手册上的身份证号也是0625,手册的日期是在迁户口之前,这说明,身份证号确实变更过。
为了找证据,苗姐联系了老家的村委会,村委会辗转找到了当年知晓此事的具体经办人。经办人依稀记得此事,村里出具了证明,派出所就把身份证改了。苗姐想找出当年的证明,可惜没找到。
苗姐没办法,只能回一趟原籍派出所。派出所民警挺热心,给苗姐出具了原始档案与身份证信息一致的情况说明,还帮着联系了民政部门。最后,这场风波以变更结婚证告终,至于问题出在哪个环节,至今是个谜。
(读者 小罗)看牙花的冤枉钱
三个月前,我本就不好的右边上嚼牙出了毛病,导致用了好多年的牙冠掉了。
去之前看牙的诊所,然而诊所已经搬家,打电话过去,当初给我看牙的大夫也没能找到。
发朋友圈说了这事,没多久一个大学同学就跟我联系了,说她侄女小谢在一家牙科诊所实习,问我要不要去那里看看,毕竟是熟人,还能放心一些。
我答应了,毕竟人家一番好心。小谢很热情,请诊所主任帮我看牙,经过检查后,主任诚恳地给出了建议:先护理一下,重新做一个合适的牙冠。我点头,想着既然来了,就在这里做吧。主任让小谢给我介绍了各种材质的牙冠以及利弊,最后我选了一款2000元的,这还是熟人价,原价是2500元。
咬模型,等待成品,一周后小谢通知我过去安装牙冠。牙冠是小谢给我安装的,费了不少劲儿,左磨右磨的,折腾了两个小时,最后又让主任来帮忙。说实话,我的嘴都张麻了,心里也有点不放心,但也不好说什么。弄完,我有点不太适应,但主任说过两天就好了。
然而,不到半个月,我担心的情况出现了,牙冠又掉了。
我觉得被坑了,不想再去那个诊所,便通过亲戚介绍去了另一家牙科诊所。这家诊所的李大夫给我做了检查后,又看了看牙冠,问我选的是什么材质。我说是金属的,熟人价2000元。李大夫笑笑,没说什么,只说那就还换个金属的吧,之前那个磨得太多了,不能完全把牙保护起来,也粘不结实,容易掉。我叹口气,虽然心疼钱,但为了治好牙,也只能同意了。
又是咬模型等待的过程,之后李大夫让我过去安装牙冠。李大夫很麻利,不到一个小时就安好了,过程中我没感觉到丝毫的不适。我心里高兴,想着别管这两次花多少钱吧,治好就行了。当问到价钱,李大夫却说1500元就可以了。我一听,这怎么行,之前2000块都是欠了人情的,这还要少500块。但李大夫坚决不要,反而还给我加补了两颗坏牙。
我不好意思,硬是给她1600块,李大夫笑着摇摇头,说1500块也挣着钱呢,不会赔本的,让我放心。恭敬不如从命,最后我按着李大夫说的给了。李大夫也把她电话给了我,说售后永远免费。
临走时,李大夫把小谢之前给我安的牙冠递给我,说可以去找他们维权,这个材质真的不该收那么多钱。我摇摇头,说算了,小谢也是在那儿实习的,我如果去揭露了,很可能会影响小谢的实习。李大夫给我翘翘大拇指,说也好,就当买个经验,以后长个提防心好了。
一颗牙冠,花了两倍的钱,虽然心疼,但也算认识了一个行业。
(读者 巴拉)母亲想去养老院
父亲去世后,母亲面临一个选择——今后跟谁过?母亲首先就排除了我。因为我和妻子都没退休,没时间陪她,自从妻子升任部门经理,就更忙了。
大哥大嫂都已退休,时间精力很充裕。大哥脾气很好,是出了名的孝子。由于经常陪护家里的病人,还懂不少医护知识,然而大哥的岳母一直和他们一起住。虽说大哥的岳母为人不错,以前是厂医,个人修养很好。但家庭成员成分太复杂,难免互相要注意言行,凡事得讲个客气,恐怕彼此都不自在。
目前母亲和二哥住一起,房子是当初父母单位分的,将来会留给二哥。按照本地民俗,谁得房子该谁给老人送终。二哥这人在外面风评不好,不过对母亲还算不错。然而我们兄弟之中,数他脾气最差。我和大哥都有耐心听母亲絮叨,哪怕明知她一件事说了几十遍,明知她道听途说来的消息很荒谬。二哥则不然,往往和母亲聊不上几句,就会大声斥责她这不对那不对。母亲患有心脏病、高血压,长期和二哥住一起的话,我们也不放心。
“我想去住养老院,就是我们街道那家。费用不高,我的退休金负担得起。另外里面有我几个旧同事,有人聊天……”母亲对我们表达了这个想法。
不出意料,大哥、二哥坚决反对。原因很简单,如果是高档养老院倒也罢了。母亲住进那家平价的养老院,在亲友们看来,等同于弃养老人,我们很可能成为亲友圈里不孝子女的范例。
思虑再三,我给母亲投了赞成票。母亲已经85岁了,生活尚能自理,余生心情愉快是最重要的。据我了解,养老院里也是有鄙视链的,有些老人喜欢攀比谁家儿女混得好。母亲人很实在,不会吹牛,我曾担心她去养老院难以适应。不过她说的那家养老院,里面有那么多老熟人,不至于被人“欺负”。
“反正可以自由进出,您去住几个月,如果习惯就一直住下去,不习惯随时办手续回家。”我对母亲说。
虽然儿子辈中,一比二,不赞成票居多。但孙辈都赞成,他们都认同我的意见,试试又没有什么损失。
母亲住养老院有了“民意”基础,这两天我着手帮母亲研究细节。若干年后,我也很可能会住进养老院,母亲相当于给我打前哨。
(读者 阿紫)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