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办“荟要”
作者:卜键进入乾隆三十八年的夏天,官军在大小金川捷报频传,四库全书处的进展也使弘历心情大好:对《永乐大典》的辑佚成果卓异,已精选出一批罕见古本,批交雕版印行;各省缴送的古籍源源运抵,京师也掀起一股献书热,武英殿和翰林院的收书处都堆积如山,就中颇有善本孤本。弘历与枢阁大臣商量计议,决定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在编纂《四库全书》正本之外,再增加一些中小型项目。上一节写到的“殿本”或曰“聚珍版”为其一,本节所要写的“荟要”亦其一,后面还有《日下旧闻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文化工程。
五月初一这天,乾隆连发三道谕旨:第三为关怀和优恤金川阵亡士兵遗属,第二为奖赏四库全书的两位总纂官——翰林院编修纪昀和军机处郎中陆锡熊,第一则是要编纂一部《四库荟要》。乾隆说通过对《永乐大典》的开局编校,已发现许多珍稀古本,而外省呈送之书也包括不少名山秘笈,加上内府原有收藏与官员士绅所献,已有一万多种。对这么多的书籍怎么处置,皇上已胸有成竹,曰:
特诏词臣详为勘核,厘其应刊、应钞、应存者,系以提要,辑成总目,依经史子集部分类聚,命为《四库全书》,简皇子、大臣为总裁以董之。间取各书翻阅,有可发挥者,亲为评咏,题识简端,以次付之剞劂,使远近流传,嘉惠来学。其应钞各种,则于云集京师士子中,择其能书者给札分钞,共成善本,以广兰台石渠之藏。第全书卷帙浩如烟海,将来庋弆宫庭,不啻连楹充栋,检玩为难。惟摛藻堂向为宫中陈设书籍之所,牙签插架,原按四库编排,朕每憩此观书,取携最便。着于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盖彼极其博,此取其精,不相妨而适相助,庶缥缃罗列,得以随时流览,更足资好古敏求之益。着总裁于敏中、王际华专司其事。书成,即以此旨冠于荟要首部,以代弁言。
斟酌谕旨之语意,应是划分为三个层面:少数经御笔题咏或亲自圈定的善本孤本,具有普及价值,应陆续刊刻印行,前面写到的“殿版”(后改为聚珍版)即此;大量的著作编入《四库全书》,多多益善,选善书者誊录认真抄写,以扩充内府典藏;至于“荟要”,则明确是为了御用日常阅读,要求从全书中精选一部分,编成后放置于摛藻堂。那是弘历在宫中修建的一个御用藏书处,位于御花园堆秀山东侧,小小院落,环境清幽,正堂有“摛藻抒华”匾额,西门外楹联曰“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春秋风月佳处得天和”,皆出于御笔。写照出书生皇帝忙里偷闲,在此读书挥翰的愉悦。
乾隆传谕兴办《四库荟要》仅过两日,工部尚书、四库全书总裁裘曰修在京病逝。他是在当年春天患病的,皇上特派太医院堂官前往诊治,也常遣御前侍卫看望。皇上曾婉拒曰修的辞职之请,赐诗慰问,并加封太子少傅,接到遗折深为悼惜。从时间上看,裘曰修应在四库馆较为短暂,出力不会太多,于敏中在祭文中称他“随带书局,兼司撰著,寅出酉归,尚与宾从赋诗弈棋,谈谐娓娓,至夜分弗倦”。所说书局即四库全书处,可证作为总裁仍有撰稿任务。裘曰修相貌堂堂,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与人相处不拿架子,谈吐诙谐,戴震在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也表达了敬重怀念之情。
五月初八日,乾隆照例要举行木兰秋狝,离京前往避暑山庄,军机大臣皆应随驾前往,王际华等六部尚书多数留京办事。出行的前一天,乾隆下旨“予礼部尚书王际华官房一所”。皇上赐第,一般来是对枢阁大员,王际华能得到这份荣宠,应与主修《四库荟要》相关。谕旨钦点于、王二人主办《荟要》,虽将于敏中排在前面,日常管理主要由王际华承担,故有特赐。际华久任文学侍从,勤勉谨慎,无意于个人写作,却有一份日记留传至今。《王际华日记》虽说只存三年,最遗憾的是丢失了乾隆三十八年的记录,仍能提供很多纂修四库的史料,弥足珍贵。读其日记,可知王际华经常要在处理完户部的公事之后,到设在武英殿的荟要处阅稿,也会将文稿带回家中开夜车。一次他看稿至半夜方睡,“气即上逆,彻夜立以待旦”;也常要冬夜早起,冲风冒雪去荟要处“销签”,即处理编校签出的疑问之处。这种状态的四库馆臣并不太多,与裘曰修的诗酒唱和完全两样,其在日记中也难免感慨“苦矣”。
而“校书如扫落叶”,审校层级太多,也会引发互相依赖心理,难免出现错讹。乾隆作为最后的审读者,即便巡行在外,也要对来稿翻阅检查,发现错讹便要批评,敲山震虎。而于敏中随扈在侧,呈送书稿与传达上谕为重要职责,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此次进呈各书,一日之间,承上指出两错,书签之错,尤其显而易见。此后务须留心。而《折狱龟鉴》内错处当且告承办《永乐大典》诸公,各宜加意。若再经指斥,即削色矣。至承办《全书》及《荟要》分校诸公,当请其到署,以此切致之。各宜经意,勿留错误之迹,日后取咎,总祈慎之又慎为嘱,并与丹叔言之。”据陈垣先生等考证,这封信是敏中于三十八年八月初八自热河写给总纂陆锡熊的,主要谈编校质量问题。进呈的文稿已经过好几个层级的审校,敏中心细如发,也会翻检一遍,可还是被乾隆发现了错误,所以反复叮嘱“以后务须留心”。
陆锡熊接信后会向王际华报告,也会遵嘱将负责核校的翰林官员召集到一起,告知皇上指出之错,加以告诫。
当年十月初九日,乾隆已返回京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审读稿件,针对《四库荟要》的编校错误,传谕馆臣:
现在纂办《四库全书》,以广石渠金匮之藏,自应悉心校缮,俾免鲁鱼亥豕之讹。今进呈已经缮成之《荟要》各卷内,信手翻阅,即有错字二处,则其书写舛误者,谅复不少。若不定以考成,难期善本。其如何妥立章程,俾各尽心校录无讹之处,着总裁大臣详议具奏。
皇上发话,众馆臣连忙讨论集议,郑重表态:“其刊行者,诚足嘉惠艺林,垂教万世;其抄写者,既以上供册府珍储,自宜精备,书城善本。乃此次恭进缮写《荟要》各种书内,经我皇上几余偶阅,即指出错字两处。臣等承办之总裁及分校、誊录,疏漏之咎,实无可辞。仰蒙圣恩不加谴责,实深感悚。”老老实实认错。
有意思的是,这份众总裁官会衔的奏折,也出现了一个错字,将“书成”写作“书城”。呵呵,幸运的是这次皇上没有发现,否则又是一通臭骂。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