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的危险来自地球本身
作者:袁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于2022年9月26日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小行星改道测试,官方报道用了一个很吸引人的标题,称这次测试是“为了给恐龙报仇”。
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意见认为,发生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的一次小行星撞地球事件是导致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这颗名为希克苏鲁伯(Chicxulub)的小行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极大地改变了地球气候,导致大批物种灭绝,恐龙只是其中之一。
类似这样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在地球历史上一共发生过5次,白垩纪末期的这次是最近的一次,危害程度也最小,仅有76%的物种灭绝。危害最大的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造成了大约96%的物种灭绝。
关于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学术界有两种主要的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小行星是罪魁祸首,另一种假说相信火山爆发才是主因。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一名年仅21岁的本科生西奥多·格林(Theodore Green)在2022年9月12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后者才更有可能是正确的。
文章认为,导致前4次物种大灭绝的主因是超级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如洪水一般向四周扩散,甚至覆盖了整个陆地表面。岩浆凝固后形成的玄武岩具有波浪般的形状,可以很容易地辨别出来,比如西伯利亚有一个面积和澳大利亚相仿的“西伯利亚陷阱”(Siberian Traps)就是导致二叠纪末期那次物种大灭绝的超级火山爆发所形成的。
地球上已经发现了好几处这样的地方,地质学术语称之为“大型火成岩区”(Large Igneous Provinces)。一座超级火山喷出的岩浆必须至少达到10万立方公里才能被称为大型火成岩区,而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仅仅喷出了不到1立方公里的岩浆,两者相差至少5个数量级。不过,这么多岩浆并不是一下子喷出来的,整个过程很可能持续了几十万年。
此前有人研究过超级火山喷发和物种灭绝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那5次大灭绝)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在时间上并不完全重合。格林另辟蹊径,把超级火山的岩浆喷发速度(而不是绝对规模)作为变量,用一台超级计算机进行了重新计算,结果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火山岩浆的喷发速度越快,造成的物种灭绝程度也越高。
格林又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小行星撞地球和物种灭绝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两者并没有直接关联。
更有意思的是,根据格林的研究,即使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没有撞地球,白垩纪末期物种大灭绝事件照样会发生,因为当时在印度次大陆发生了一次超级火山喷发事件,位于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就是那次喷发的产物。换句话说,希克苏鲁伯只不过是在奄奄一息的恐龙身上多踹了一脚而已,并不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主因。
幸运的是,像这样的超级火山喷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很低,上一次类似级别的火山喷发发生在1600万年前的太平洋西北部,级别也比白垩纪末期的那次超级火山喷发要小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虽然不如超级火山喷发那么多,但目前的排放速度已经可以和超级火山喷发相媲美了。我们不能只关心肉眼看得到的危险,忽略那些隐形的危机。人类所面临的危险更多来自地球本身,而不是天上的小行星。 人类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