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翻了番
作者:邢海洋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71.3万辆,同比增加184.2万辆,翻了番。截至9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149万辆,相对于9个月增加了将近一半。电动车的火爆,原因是什么?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汽油涨价。俄乌战争后石油价格曾站上110美元/桶,国内汽油价格破了“10”。后来国际油价降了,人民币贬值的因素下国内汽油价格下调并不明显。设若汽油9元/升,城市道路状况,百公里10升油,百公里燃料消耗就得有90元,而电动车也就是十几度电,民用电不过六七元,充电桩不过20元。成本优势吸引,很多出租车置换成了新能源。又由于技术进步,续航里程普遍增加,自动驾驶能力远超燃油车,大众的认知里新能源车再也不是低档次、充电难、虚标续航、冬天冻脚、出行拉胯的形象。购买家用车时很多家庭也倾向电动车了。
新能源的普及不是一蹴而就的。10年前,全球一年的销量也就一二百万辆,5年前也没有太大的进展,可去年,全球广义新能源车销量已经接近千万,今年又是一个暴涨的年份。全球销量中还包含一个惊人的数字,今年前半年,中国市场销售了251万辆,是欧洲109万辆的一倍多,更是北美50万辆的5倍,优势明显。按理说中国的汽油价格没有欧洲高,或许正是因为我们这里油费和电费的巨大差异,促生了消费者的新能源偏好。以人民币计算,2021年美国平均电价是0.87元,欧盟是1.6~1.7元,中国是0.54元,电价低廉也是中国新能源车的助推因素之一。尤其受俄乌战争影响,欧洲今年电价大幅度攀升,也阻碍了那里消费者向新能源转型。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有超过一半在中国生产,超过一半在中国销售。我们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的第一产地和市场。
充电技术的进步无疑也是这场电动狂欢的助推剂。不过半年间,“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车型多了起来,这在两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快充其实并不是尖端高科技,这就如同蓄水池,压力越大,水流流速越快。可随着电压从400V升高到800V,充电过程中的散热绝缘以及电池的承载能力也是要经过不断的检验才能够成熟,如今制造业水平已经迈过了这些低技术门槛。当越来越多的车企宣称即将推出超快充车型的时候,完全不用怀疑超快充时代已经到来。
可问题是超快充意味着超大电流,如果赶上黄金周一辆辆汽车排着队同时大电流充电,电网承受不住,发电厂也承受不起。我们的电力基础设施是建立在千家万户的供需平衡上的,夏天高温若家家户户都开空调,发电厂就无余力了,更何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电流,一辆车就顶上百台空调。
充电在进步,可电池的容量,这道新能源普及最大的障碍短期内还没有解决方案。特斯拉的4680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约300Wh/kg,电池组能量密度为217Wh/kg。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组的能力密度能够达到255Wh/kg,都勉强可以使汽车突破1000km续航。可电池仍然是传统的锂离子液体电池,技术没突破,强大的需求只会推高锂矿的价格,使整车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要花大价钱才能购买到黄金周出行“附加”功能。
但电动车的难题并非无解。只要人类鼓励创新的机制不变,电池容量这个当下最值钱的科学创新一定会吸引着企业家、创业者和科学家夜以继日,相信攻克难关的时日应不遥远。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