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菜名的惊喜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一朵云里
“地名+菜名”的特色菜命名方式一度在家乡特别流行,如凯里酸汤鱼、榕江小卷粉、麻江蓝莓斗鸡、天柱血酱鸭、余庆剔骨鸭等,几个字就能精确定位ADD和POI(地址和兴趣点),简洁易懂。后来商家发现雷同的店实在太多,客人很容易混淆,于是又演化为“人名+地名+菜名”的形式,兼具特色又不重名。不过最近这个形式又悄然发生了变化,大街小巷冒出许多鲜有耳闻的“特色”菜,如:爆炒三肠猪头肉、铁板火烤坨坨肉、酸辣干锅腌牛肉、生态原汤羊瘪、大锅地摊辣子鸡等,去掉人名和地名,只用“烹饪方式+食材”给特色菜命名,连我这个本地人也常常踩中“惊喜”,吃到脑洞大开的黑暗料理。
以健康著称的地中海特色美食就遵循繁琐但诚实的“食材罗列+烹饪口味”的命名法,将每一道菜用到的所有食材和原料并列展示,让客人一眼就能看穿厨房,如:西班牙海虹伴腊肠和烤番茄和欧芹、墨鱼面伴虾仁和卡拉布里亚肉肠、羽衣甘蓝沙拉伴醋汁和香草面包丁等;甚至连酱料和汤汁也不放过:鹰嘴豆泥伴蒜和希腊芝麻酱、扒菲达芝士葡萄叶片伴麦沙克汁等。许多初到地中海的游客,总会拿着像论文一样密密麻麻的长文菜单,陷入深深的认知和选择焦虑。
堆砌辞藻的好处是所见即所得,对于特殊过敏客人也更友好,能精准避开可能“一触即发”的菜品。而一些看似简单的特色菜名,往往暗藏“惊喜”。英国许多餐厅都有一道名为“Welsh Rabbit”的前菜,当你以为用沙拉的价格买到一盘威尔士兔子肉而窃喜时,服务生却端上来一盘芝士烤土司,让你哭笑不得:“我的兔子肉去哪了?”实际上“Welsh Rabbit”是一道威尔士传统特色菜,指一种用融化奶酪做成的咸味酱料,用来涂抹在烤面包上食用。据当地传说,这种无肉菜肴的肉类名称,起源于用奶酪代替买不起肉的威尔士农民。
特色菜名的另一个惊喜,是听起来毫不相关的两道菜,有可能是完全一样的食物。委内瑞拉的国菜“Arepa”外皮是玉米粉或小麦粉烘烤成的圆饼,中间切开放入炖烂的猪肉、白奶酪和牛油果泥,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没错,“Arepa”与陕西肉夹馍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波多黎各在“Arepa”的圆饼配料中创新,加入了椰奶和椰油,馅料也从猪肉换成了海鲜,但无论怎么变,它还是很像肉夹馍。
有些特色菜名“名不副实”,比如厦门小吃土笋冻,让人以为是一种笋做成的果冻,实则此笋非彼笋,它是用一种名为土笋的本地沙虫熬煮而成,虫体的胶原蛋白析出冷却后形成果冻状,让无数游客望而却步。大马怡保的驰名小吃“月光河”取自电影《蒂凡尼的早餐》的主题曲,菜名如此浪漫,让人实在联想不到用生晒油爆炒的黑漆漆的河粉上盖一颗生鸡蛋。 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