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大旱的启示
作者:邢海洋长江流域遭遇了61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主干道多区段停航,沉没多年的河底遗迹出露。干旱不止发生在下游,中游的四川水电站无水可用,夏日高温和缺电接踵而至。甚至上游也罕有地少雨,这不禁让人担心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发生了某种对环境不利的变化。
面对一张世界地图,不难得出一个印象,撒哈拉、中东、美国西部荒漠,在北纬30度附近北半球上的干旱地带几乎连成一个环状,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主导下的干旱气候带。中国的南方也基本落在了副热带高压带上。就大尺度的气候带而言,江南鱼米之乡按理说应该是寸草不生的荒漠。科学家通过古地层和植物孢粉研究也证明,约5000万~6000万年前,江南地区的确是干旱的。与今天的西北内陆干旱区一样,低洼处发育着干旱区特有的盐湖,比如湖南衡阳盆地和江西清江盆地在当时干热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了巨厚的岩盐矿床。古生物学家还在江南地层发现了荒漠植物的花粉和化石。那时候还有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地势总体上东高西低,在东南沿海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沿岸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向江南地区的输送,从而产生了类似于现今澳大利亚东部大分水岭那样的雨影效应,进一步加剧了江南地区的干旱化。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后来印度板块来了,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改变了这一切。青藏高原崛起,喜马拉雅山高耸,直接把地球大气环流阻隔。分割欧亚大陆的古海洋也干涸了,中国这片位于大陆东端的土地的气候于是过渡到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风带来了丰沛的雨水。那个本来徘徊在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带也被季风气候“赶”出了陆地上空,退守到太平洋上。
海陆分布打破了副热带高压的环状结构,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分裂成三个主要的高压单体,分别为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伊朗高压,其中北太平洋高压的西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比如每年“梅雨”结束后,该副热带高压会伸入陆地,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于是出现一段晴朗高温的伏旱天气。
这次长江流域的干旱,一个显著的原因是副热带高压迟迟不退,并且长驱直入。以往副热带高气压最多触碰到兰州以东区域,今年副热带高气压一路向西向北扩张,和位于青藏高原西侧正在向东扩展的伊朗高压完全打通,形成了横跨中国的强大高压脊。今年副热带高气压的强势还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亚洲、欧洲和北美同时出现高温旱灾,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几乎绕地球一周。
今年的高温是否是个例,南方高温干旱是否是趋势性变化?自2000年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已发生过多次干旱事件,比较典型的年份有2006年、2011年、2013年和2019年。其中2006年也是全流域干旱,受旱最严重的为四川、重庆。与此同时,北方降雨增多,西北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暖湿化趋势。当然,即便如此,对于南方的高温干旱科学上仍没有定论,我们所知道的只是,随着全球变暖大的气候变迁,极端性天气越来越多。而作为塑造北半球气候的一股重要力量的副热带高压带,是否会“战胜”海陆分布差异形成的季风气候还有待观察。气候变化是极其复杂的系统,今年气温在上升,可源于海洋水汽蒸腾的台风却减少了,气候变化之表现千差万别,绝非单线条思维可以把握。
人类唯一能做的,是顺应变化,减少碳排放等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