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20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中秋节当天下午,汽车客运站工作人员打电话告知我,之前购买的9月11日从青岛到老家的大巴车无法发车,原因是车坏了,请改换其他交通方式出行。
我有点蒙,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青岛到我们老家只有这一班直达车,从上大学开始,我大概坐了十几年。大巴司机承包了青岛到老家的这条线路,上午8点从青岛发车开往家乡,下午1点半返回青岛。这些年,这条线路的司机换了好几位,但大巴还是那辆大巴,发车时间和线路也始终如一。老家的县城一直没有火车站,短途出行,客运是最好的选择。
稍作冷静后,我迅速思考其他出行方式:一是仍旧选择汽车返乡,乘大巴到潍坊,再从潍坊转车回家。潍坊到老家的客车是流水发车,虽然转车,但基本没有时间差。二是乘高铁到距离家乡最近的站点,再打车回家,高铁和打车速度快,可以节省时间,但出行费用是从潍坊转车的两倍多。
本来回家也无急事,我决定还是省点钱吧,从潍坊转车。9月11日,坐上青岛到潍坊的大巴,和司机闲聊,听说青岛到老家的车坏了,司机无奈地笑道:“可能不是车坏了,而是乘客太少,所以临时停运。”我恍然,看看此时乘坐的大巴,四五十人的座位,只零零星星坐了五六个人。发车前,司机一直在打电话,我听了半天,多少也听明白了:有人要托司机往潍坊送一只狗,司机嫌狗的体形过大,要求加钱,几番讨价还价后,最后还是狗主人占了上风:70块钱成交。客运不景气,一般的大巴都提供送货服务,能多赚一点就多赚一点。
中午12点15分,车到潍坊站,这才发现,因为客流减少,潍坊到老家也不再流水发车,而是一小时一班,最近的一班车是下午1点40分,我只能等。最后到家的时间是下午4点,自驾3个小时的车程,我愣是用了7个半小时。
计划返回青岛的时间是13日,提前一天,我询问老家到青岛的车票情况,老家车站那边说,现在不确定发不发车,发车的话是下午1点半,让我当天中午12点再打电话确认。我虽不满,但还是觉得这趟车最方便也最省钱,13日中午,确认1点半准时发车后,我准点赶到车站,见到了熟悉的司机,我问他:“前天你的车真坏了吗?”司机不好意思道:“没坏,那天只有你一个人买票,所以我没发车。”“今天呢?”我接着问。“今天除了你,还有一个。”司机苦笑着说,“我也没办法,你体谅一下。”
能否体谅司机的难处是一回事,我心想,经历这样一番折腾,下次可能连我这样硕果仅存的乘客也留不住了。
(读者 蒋霖)疫情下特产的出路
老陈夫妻有一家经营十多年的厂,专做各种手工辣酱,虽然每年营业额不能跟行业巨头比,但由于味道好,品质过关,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特产酱。
老陈家生意走的是线下销售,每天给当地的超市等送货,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卖得最红火。疫情暴发后,城区严控,老陈的生意受到影响,销量断崖式下滑,后来即使疫情得到控制,老陈家生意依然不如从前。看着出不去的货,老陈整天唉声叹气,愁容满面。
老陈儿子大学放假回来,看到父母忧心忡忡,了解情况后提议:要不走线上试试?老陈夫妻有所顾虑,其实这个线上销售的事情,儿子小陈早就提过了,但老陈一直没有采纳,他对互联网很陌生,担心搞不好,而且他本人也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这些年线下生意还不错,就没想过再去扩展。现在眼看生意做不下去,老陈只好鼓起勇气一搏。
小陈先在网上把网店开起来,因为是本土品牌,名气不足,没有流量,网上销量不太好。引流成了关键,最后小陈又提出干脆直播带货,既然都做了,就把线上的营销模式都试试,他对自己家的产品有信心,万一成了呢?
确定直播平台后,主播人选又成了问题。网上联系的主播,有人不信任老陈家的质量,有人觉得产品没什么名气,不好推广,少数人愿意接,但要的推广费差点没把老陈吓到,这要卖出去多少瓶酱才能挣回推广费呀。
小陈琢磨着,为什么要找别人呢?父母就可以直播呀!农家酱本身就讲究接地气,他们家平时做菜都是用自家产品。
于是一家人像模像样地搭建起了直播间,一开始直播,老陈夫妻难为情,明明背好的台词,一看镜头就说话结巴,姿势僵硬,小陈这个掌镜导演一直鼓励他们,他知道不善言辞的父母,能站在镜头前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直播进行到半个月,老陈夫妻慢慢尝到了直播的甜头,他们为自己产品的代言,从选材、加工、卫生等多角度介绍,又亲自下厨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产品的出货量很快就上去了。
现在直播成了老陈夫妻最喜欢的事情,他们不仅推荐产品,还给观众分享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疫情期间,老陈的店成功转型线上销售,不仅弥补了前面的损失,还小赚了一笔,采购了一台生产机器,生产规模也适当扩大,危机变商机。
(读者 晓梅)与小礼物捆绑的“信用卡”
今年服贸会开放后,我和儿子兴致勃勃地前往首钢工业园参观。循着不同的专题馆,我们领略到人类在健康与卫生、教育、环境、电子计算机、信息等九大服务贸易领域日新月异的进步。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参会人员有序进入各个展区。金融服务展馆参观人数最多,进入前需要在外排队等候。展馆外各家金融机构见缝插针地开展起各类业务活动,最火爆的是信用卡开卡。
刚到展馆附近,我和儿子就被一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人员拦住,儿子被信用卡开卡赠送的电动玩具汽车所吸引,攥着玩具不舍得放手。银行工作人员说,拿到信用卡后,不激活就没有任何费用,让我放心。我被说服后,开始很配合地扫二维码,输入个人信息,手机屏幕在他手里迅速划动,有关职业等信息都由我口述,他飞速填写,一通操作,耗时十多分钟,终于可以提交了,结果后台系统反馈“拒绝”。原因当时不可知,儿子只能沮丧地将礼物退回给银行工作人员。转过头来,儿子好奇地问我,这是不是一种获得客户信息的好方法?我哈哈大笑。
向前走过几米,有一款体积更大、颜色更炫、功能更酷的电动汽车玩具似乎在向儿子招手,这次已经不需要工作人员招揽,眼前的队伍绵延数十米。我劝说儿子去看看其他服务展厅,一路走过,沿途看见不少人拿着开办信用卡的礼物,儿子羡慕的眼神表露出他对电动汽车的小迷恋。
我对银行工作人员的营销手法竟有了一份“赞叹”,他们针对服贸会开放日的特定情境,选择了非常有吸引力的信用卡开卡礼,这应该是大数据支撑下的“精准”市场定位。想一想,平日里在超市商场门前,办信用卡的礼物则主要是厨房用品和日常家居用品。
我心里嘀咕,这样以小礼物作为“诱饵”,新开的“信用卡”真的会被持卡人激活吗?如果没有激活,开卡的意义在哪儿呢?这样的业务真能给银行增添效益吗?仔细想来,这种捆绑小礼物式的信用卡开卡,由来已久。难道再没有更有效的业务模式和路径吗?我想,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更容易导致金融资源的错配。
后来,我从银行得到的反馈是,当日开卡被拒绝的原因是不符合身份条件。人工智能的后台,在匹配我的职位和年龄时,发现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年人士,居然还是一个一般工作人员,不符合信用消费的条件。那个飞速抢业务的小伙子,匆忙之中,滑动选项时错填了我的职位。
(读者 西星)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