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数据疲软意味着什么?
作者:谢九在7月份的各项金融数据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社会融资规模的疲软。7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191亿元,同比减少了30%;和6月份相比,更是环比减少了85%,出现断崖式下滑。今年7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大幅萎缩,也创下了6年来的新低。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实体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过去很长时间,我国观察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主要通过银行信贷这个指标,随着我国融资体系越来越丰富,银行表外融资高速增长,银行信贷占比越来越低,已经不足以覆盖实体经济的融资全貌。
从2011年开始,我国推出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指标,具体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政府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社会融资规模成为观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主要窗口,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先行指标。
今年7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大降,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比较疲软,对资金的需求不足。在社融的细分项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088亿元,同比少增4303亿元,同比降幅超过了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137亿元,同比多减1059亿元。
银行信贷的萎缩,成为社融疲软的主要原因。而银行信贷之所以萎缩,主要由于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因为对未来盈利的信心不足,所以不敢再随意扩张,而是开始减少杠杆收缩战线。个人层面也是如此,过去购房者敢于大手笔借入房贷,现在很多人则开始提前偿还房贷。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刺激信贷需求,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挑战。7月份的金融数据出炉之后,央行迅速以降息作为回应。8月15日,央行宣布对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以及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均下调10个基点,拉开新一轮降息的序幕。8月18日,国常会提出“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导作用,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由此可以看出,通过降息来降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成本,已经成为刺激信贷需求的主要手段之一。
除了价格工具之外,数量工具是更主要的刺激手段。虽然7月份的社融增量疲软,但是资金供给还是非常充裕的。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创下了6年来的新高;狭义货币(M1)余额66.18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1.8个百分点。
当前的货币政策通过数量和价格工具,刺激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以此拉动经济增长,如果能够起效,将是很好的逆周期调节方式。不过,最终的刺激效果如何,还需要等待时间验证。你可以把牛牵到一条大河边,但是不能按住牛头强迫牛喝水。
这种逆周期调节方式,也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当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大幅降低之时,如果释放出来的资金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可能就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当前全球正面临几十年来最大的通胀挑战,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通胀率都创下40年来的新高。相比之下,中国的通胀还处在较低水平,这是当前中国稳增长的主要优势之一。如果货币政策的宽松尺度持续超过实体经济的需求,我国的通胀也会面临反弹的风险。
今年年初,我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还只有0.9%,但是7月份已经上升到2.7%。如果通胀水平继续快速上升,我国有可能面临滞胀的风险,也就是经济增速大幅放缓,而通胀水平快速上升。如果形成滞胀,未来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挑战程度都将大大高于当前。
所以,在货币政策的压力越来越大时,需要财政政策配合发力,以减轻货币政策过度放松带来的滞胀风险。财政政策刺激的好处在于见效快,但是当前财政政策的刺激空间也面临着两大掣肘。
第一是可以刺激的产能空间越来越小。我国财政政策的传统刺激空间是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基础设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很多发达国家还要先进。虽然在部分领域还有可以施展的空间,但是规模已经相对有限,如果继续大规模刺激,可能会带来产能过剩的风险。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一般都很大,如果投资不慎,基建项目建成之后,将无法带来合理的利润和现金流,未来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
除此之外,财政刺激还面临现实的资金压力。过去中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房地产带来的土地财政支撑,随着现在房地产市场遇冷,土地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房地产市场销售不佳,很多开发商都开始谨慎拿地,甚至退地,土地拍卖收入出现了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48.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31.4%,由此带来的影响就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显减少。7月中旬,财政部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财政收支情况,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28.4%,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29.7%,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收入下降。
当然,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面临的种种掣肘,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失去了增长的希望。中国经济一向具有极强的韧性,当政府的逆周期调节手段开始失灵,更需要激活市场主体,尤其是大量民营中小企业的活力。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或许能帮助中国经济摆脱过去旧有的增长模式,成为中国经济真正转型的契机。 金融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