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9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熬过一个项目期之后,我终于有时间出门打理已经形同鸡窝的发型。去年年底染发的时候,我在小区附近一家理发店办了卡。一是因为当时店里正在做活动,优惠力度比较大;再者,这家店离得不远,日常剪头发也比较方便。
进到店里之后,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是哪儿不对。店里照常会问,来找哪位理发师剪头发。我向来不爱和理发师聊天,通常是一坐下就开始闭目养神,并告知对方,不要和我说话,安安静静剪头发就行。因此我也没有任何熟知的理发师,向来是谁有空就找谁剪。
剪完头发要付款的时候,我告诉老板,会员卡里还有钱,可以直接扣。老板在电脑里输入我的手机号码,查询后跟我说:“您好像没有在我们这里办卡。”
怎么可能?讶异之际我突然抬头看到了收银台后面的店名logo,有些不敢相信地问道:“这里是换了一家店吗?”“是的。上家店两个月前不做了,然后我们接手了。”“那我之前卡里的钱怎么办?”“因为之前的会员资料他们没有留下来,我们也不太清楚。但是如果您还记得自己卡里的余额,然后再在我们这里充500元,您就可以继续用之前的那张卡。”
店铺转让居然不通知顾客退卡?想到这里,我已经很气愤了。在我看来,老板说的新方案简直是另一种“坑蒙拐骗”,毕竟当初办卡的时候,对方也说了一堆漂亮话。
付完钱后,我匆匆赶回家,第一时间就是找到那张会员卡。然后,我根据会员卡信息在网上找到了那家店的资料。原来他们是一家连锁店,打电话到公司总部,说明情况后要求退卡,却被拒绝。对方表示,不能退卡,不过离我家两站地铁远的地方有一家他们的加盟店,可以去那里剪头发。
当初办卡的时候,我问过店老板,如果有意外情况,比如突然搬家之类的,能不能退卡,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才答应办卡的。更何况,我愿意办卡的原因之一就是店铺离得近,剪头发比较方便。在和理发店公司总部交涉了几天后,得到的答复依旧是不同意退卡。
无奈之际,我只能在网上发帖吐槽,之后有网友告诉我,可以试着向消费者协会求助。出乎意料的是,在向消费者协会提交完投诉信之后,没过多久我就接到了他们的电话,说正在核实相关情况,让我等消息。过了一天,理发店公司总部打来电话,告诉我可以退卡了。
如今,劝说顾客办卡的各类机构和店铺越来越多,但当遇到突发情况,顾客想要退卡却难上加难。因此作为消费者,我们还应该学习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读者 青西)变窄的商铺大门
两年前,老万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处商铺。如今,商铺交房了,老万去收房,发现商铺和当初销售人员承诺的不一样,大门变窄了——原本说好的门宽4米多,如今却只有2.6米。
老万买的这处商铺位于一处高层写字楼的底部裙楼,是个门头房。收房这天,老万拿着卷尺,把同一项目的门头房门宽挨个量了一遍。测量之后,老万发现,像他家这样门宽只有2.6米的商铺有3家,其他商铺门宽有3.4米的,也有3.7米的,虽没有达到当初承诺的4米,但确实比自己家2.6米的门宽多了。
老万以前经营过商铺,深知敞开大门做生意的道理,门脸小了,店名的牌匾都放不下。即使是4米宽的门面,最多也只能安排五个字的牌匾,如果只有2.6米,那牌匾上能放的字就更少了,这样的门面很难作为商铺使用。而且,这种临街的商铺没有窗户,采光完全靠大门,大门都是玻璃门,如果大门窄,店铺就会显得特别暗,看起来也不宽敞。即使自己的商铺面积和别家一样大,走进来也会明显感觉自家店面小。大家买商铺,为的就是出租盈利,别人家同等面积的商铺一个月租金10万元,自己这房子能收七八万就不错了。
老万突然有种被骗的感觉:当年,老万买商铺的时候更在意的是地段,没太关注户型的问题,当年的合同里也只标注了商铺的位置,看不出大门的宽度。
老万通过物业联系到当年的开发商,开发商表示,两年前的事情已经无法考究,谁也不知道销售人员当初说了啥。如今商铺既然交房,就是符合国家相关验收手续的,而且从合同的角度讲也没有任何问题。
为了维权,老万找了一位地产行业的朋友帮忙出主意。朋友在老万商铺所在的裙楼看了一圈后说,类似户型的商铺不止你一家,这些商铺的大门都比你家宽,这些商铺可能调整过规划,修改了大门宽度。老万咨询了规划部门,得到的答复确实如此:部分商铺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进行了门脸加宽调整,当时也进行了修改规划的报备,这是符合要求的。
听到规划部门的答复后,老万再次找到开发商,质问为何没有一视同仁也对自家商铺修改规划。开发商说,不管调没调规划,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再扩门,按照相关规定就属于违章建筑了,他们也爱莫能助。老万向规划部门求助,要求对所有商铺一视同仁,弥补自家当初没改规划的缺憾。规划部门表示,他们会积极调查,帮助老万协调解决。
(读者 蒋霖)拾荒的老人
在我们小区,常常能看到一位瘦小、孱弱的拾荒老人。身高只有1.5米的她,经常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后面露出已然全白的头发,伛偻、缓慢地游走在小区的各个大垃圾桶前,努力踮着脚,头顶着垃圾桶盖,用竹竿翻弄着里面的垃圾,寻找能换钱的一切物品,空瓶子、废纸壳,甚至是别人丢弃的旧衣服。与真正的拾荒者不同,她并不靠此生活或者贴补家用,在她的眼里拾荒似乎是一种乐趣。
老人退休前是一位高级教师,退休后的收入也不低,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享受人生,但在老伴去世后却选择了像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在她的家里几乎没有能用的电器,没有电视,甚至没有热水器,很难想象在炎热的夏天,不能洗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她的家里废品堆积如山,卫生状况堪忧,连附近收废品的阿姨都不愿上门做她的生意。煤气公司上门维修管道的员工说,她的家里似乎有氨气的味道,有爆炸的风险。在这样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老人生活了很多年,也拾荒了很多年。
邻居们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当下疫情还未结束,小区的居民大部分上了年纪,都是教育系统的退休员工,互相熟悉。邻居们对她的行为都感到惴惴不安,生怕她带来什么传染病,让整个小区都有风险。有人当面对她进行规劝,却没有任何作用,老人依旧我行我素,后来还刻意改变拾荒的时间,尽量避免与小区遛弯的老同事打照面。
老人的孩子呢?为什么不照顾老人呢?偶尔来看望的只有老人的大儿子,但对老人的拾荒行为也无计可施。小儿子几乎没有出现过,似乎这个老人和他没有什么关系。最近听邻居讲,小儿子的媳妇希望将老人的房子写到自己儿子名下,因为那是下一代唯一的男孩。邻居们对老人拾荒的态度也是复杂的,一方面觉得老人的拾荒行为给社区带来了潜在的危害;另一方面,老人晚年生活的凄凉,令人感到悲哀和同情。我的奶奶如果两天没有见到她,就会在楼下喊她或者直接打电话问她情况如何,生怕她自己在家发生意外。奶奶也曾数次劝她不要再去垃圾桶里翻东西,可以找点别的爱好,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亲人不在身边,几乎没有朋友,拾荒老人的孤独、落寞是无法想象的。她的生活似乎就寄托在拾荒这一件事上,如同上班一样,准时准点,风雨无阻。
(读者 荷宝)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