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自我,如何超越性格的束缚?
作者:陈璐作为一名知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和明星学术讲师,布莱恩·利特尔(Brian Little)自称是位极度内向的人,尽管这一点可能很难从网上他的那些演讲视频中看出来。面对观众,利特尔总是显得那么活跃并富有激情,他善于调动大家的情绪,还时常与听众展开互动。然而,他却始终坚称这些行为其实有违自己的天性,在上课或者休息的间隙他常常独自逃进厕所最里面的隔间,让自己获得片刻喘息的机会,甚至还要把双脚跷起来,这是为了避免往事重演——因为鞋子被人认出来而不得不在厕所里展开一段尴尬的对话。
布莱恩·利特尔在哈佛大学的人格心理学课一直是该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2016年他在TED以“性格的迷思”为题进行的演讲早已在YouTube上获得了超过一千万的播放量,是该领域最受欢迎的视频之一。当我抱着他是否真内向的怀疑给他写了封采访邮件后,他立刻回复了我,却在收到问题后很久没有告诉我具体的采访时间,一直到我催促后才先给了我些书面回复,然后才答应了我的视频采访请求。这种略显社交回避的方式终于令我确定他的内向特征。
然而,他克服了自己性格上的限制。“我在生物学上非常内向,也就是说我的大脑前额部分的新皮质容易负荷过重。我不喜欢参与大量的社交活动、表现得很积极活泼。我喜欢独处,我是一个学者,我喜欢思想迸发的感觉。但我也是一名教授。作为一名教授,我需要讲课,要去充满激情地传达我所相信的事实。如果我必须在早上8点半让我的学生兴奋起来,我会这么做,或者如果在采访中我被要求表现得积极主动,而不是含糊其辞地回答问题,我也会这么做。”当利特尔出现在视频另一端,他自信的肢体语言仍旧会让人对他的内向性格感到困惑。
与学生建立联系的渴望胜过了内向给他带来的不适。利特尔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由特质理论:虽然我们有某些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但有时也可以为实现自己的核心目标而做出不符合个性的行为。他解释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是我的职业要求。在生活中,你也会为了你的爱人违背自己的本来性格。有些人自己是内向的,而他们的伴侣是外向的,那么因为爱情,他们会愿意陪同伴侣一起参加派对、去俱乐部,像伴侣一样积极活泼。”
在利特尔看来,影响一个人表现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自己的三重身份认同:首先是生物身份认同,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大多与生俱来,它决定我们是内向或外向的人;然后是社会身份认同,这是由于我们身处的文化、家庭和宗教对我们的期望;最后是意识形态上的自我认同,这取决于我们的个人欲望和自己认为什么更重要。
像其他许多专业人格心理学家一样,利特尔倾向通过The Big Five(“大五”人格特征,包括严谨型、外向型、开放型、宜人型与神经质)来描述人格中天生、稳定的部分特质。他举例道,就宜人型而言,如果你的内在特质表现为宜人性低,不喜欢人类,会觉得与人交往是件麻烦事。但当家人希望你能够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为人处事,变得有礼貌、有教养时,你依然遵循他们的建议这样做了。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你的本性如此吗?不,是因为文化上的期望。你能做到这一点吗?可以,这让你被称赞为一个好女儿。这被称为专业要求,也被称为‘爱上某人’。”实际上,在利特尔看来,相较于西方文化强调如何成为独特的自己,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人格中的特异性并不像对合群性一样重视。因此摆脱生物人格特质的一个方法是:着眼于你在生活中的追求,再想想阻碍这种追求的天生人格特质和社会文化生态。
一个人的核心计划(Core Project),即能够定义自我、对于生活具有核心意义的计划,常常会要求人们以自由特质的方式行事。尽管多数人由于宜人性较高,而常常表现出有礼貌,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当他们不得不具有对抗性时,就会变得疲惫而焦虑。但是,当父母在医疗系统中得不到恰当的治疗与照顾时,这些具有高宜人性的人仍然会选择强硬地去为父母抗议,争取更好的护理条件。这是一个选择表现出低宜人性自由特质的例子。
自由特质意味着选择以某种违背个性的方式行事,但代价可能是情绪崩溃的风险。“时间久了,人们会发现自己变得焦虑疲惫,因为他们的表现已经长时间地有违本性。”利特尔指出,“因此,你需要一个疗愈角落。我曾提出过自由特质协议,是指当你为伴侣做出有违本性的行为时,可以与配偶达成一个协议,让他同意每隔一段时间就给你一个自我空间,让你回到本真的状态,这也就是我说的疗愈角落。也就是说,我选择自由特质的行事方式是出于对你的爱,但同时我也需要一个疗愈角落,你应当给予我自我恢复的空间。我认为你需要确保自己所表现出的性格是可持续的,避免行为不符合本性而精力衰竭。”
像利特尔这样内向的人,当然可以选择一种从不离开图书馆的方式,满足他神经质的个性,但这也会让他错过许多对他来说重要的事情。“我是要让这些事情压垮我,还是选择主动出击、改变、成长和挑战?答案在于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此外,在The Big Five中,这些性格特质的两端,都可以被视为具有积极意义。相较一直以来在人格测试爱好者中流行的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将人简单地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大五”人格测试是通过外向性上得分的高低,对人们做出是否更外向/内向的评价。利特尔指出,“‘大五’人格呈现出正态分布,大多数人处于中间位置,分数越低或越高时的人数越少”。而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极端得分都可能存在问题。例如,外向者通常意味着外向、快乐,但也可能代表着冲动、鲁莽。而内向者常常表现为孤僻,不像外向者那样容易感到快乐,但他们更有可能在某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上做得更好,因为外向的人太容易分心。因此,内向的人既有积极的一面,比如更能集中注意力,也有一些不利因素,比如不可能像外向的人那样拥有极致的快乐。
但有时,因为社会的期许,一些内向者也想变得外向。“不过,你为什么要这样呢?内向的人在很多方面也非常占据优势。”事实上,美国心理学家苏珊·凯恩(Susan Cain)在她的著作《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便非常有力地证明了内向的优点和积极的影响。利特尔坦承,特别是在美国,社会往往倾向于肯定那些更为积极、乐观的外向者,但他不禁希望这些人能够反问自己:“你为什么选择改变?你真的想变得更外向吗?如果是,那么的确有一些技巧可以让你逐渐变得更外向。但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你可能会感到精疲力竭,需要进入疗愈角落,远离所有外界刺激,甚至你的伴侣、猫咪都不能来打扰你,以便恢复真正的自我。”
的确,当一个内向者生活在一个外向的世界中时,有时候他们宁愿什么都不做,只是独自待在家里选择放松。但利特尔始终坚持,尽管人格可能决定了我们是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被此控制,一些人或者事情将能够激励人们超越他们天生人格的界限,“我很高兴成为一个内向的人,但这并不是我的全部”。
——专访布莱恩·利特尔
性格与生活之间,一个人应该如何理解自我?布莱恩·利特尔与本刊分享了他的观点。
三联生活周刊:当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非常外向时,通常人们会联想到我粗心大意、不爱整洁,尽管我实际并非如此。所以,为什么性格中某些特质比其他的特质更为突出?
布莱恩·利特尔:我认为某些特征比其他特征更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在观察你。比如,在社交场合对你感兴趣的人,可能会关注你有多善于与人交往或你有多外向,以及他们有多喜欢与你互动。但如果他们是你求职时的面试官,则会更关注你的一些其他特质,比如说你是否尽职尽责,是否可靠,是否能按时完成工作等。因此,人们关注哪些特质取决于他们与你互动的目的是什么。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该如何打破这种性格上的刻板印象?
布莱恩·利特尔:这就需要更全面地评判一个人。有时一个人的特征可能显示出他在生活中非常外向,但通过了解,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工作也非常认真。这两方面的信息都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强调The Big Five。很多流行的人格测试只是些漂亮的指标,并未经过系统的研究。但长期以来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大五”人格中的每一个维度都与重要的生活结果(lifeoutcomes)相关。除非你通过长时间的跟踪,研究过去10年或更长时间里人们的目标、计划等,才能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的人格。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理解The Big Five的这种稳定性?
布莱恩·利特尔:打个比方,你在学校里找出10个6岁的孩子,对他们的外向/内向程度进行排序。那么在20年甚至40年后,这个排序仍然非常稳定。虽然就某个特质而言,每个人的分数都可能比原来要低得多,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群孩子整体都会变得不那么外向活泼,但放在这10个人组成的群体中,最调皮、最外向的那个人仍然会是最外向的那个,在群体中的排名始终稳定。
三联生活周刊:了解对方的人格,能够帮助彼此构建一种良好的关系吗?
布莱恩·利特尔:从特质的角度来看,了解一个人在人格各个维度上的位置,可以让我们更具同理心,帮助人们解释什么事情对另一个人来说更重要。通常而言,我非常支持人们从个人计划(Personal Project,即人们日常生活中正在做或者计划去做的事情)的角度来看待人格,当我们开始问这个问题时,意味着我们开始了解我们所关心的人在追求什么,并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实现这些追求。
这种理解有时很微小,但却有助于彼此之间互相理解。比如我可能会意识到社会生活对你有多重要,卡拉OK对你有多重要。虽然在我看来这很愚蠢,但因为这是你的个人核心计划,因为你喜欢与人交往,那么我也会更加支持你,每隔一周陪你去唱卡拉OK。或者你的核心计划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我就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你去图书馆。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花费仅仅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参与对另一个人来说很重要的事情。
有时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往往会通过对人的第一印象,或者一些人格测试结果快速形成对某些人的大致了解,以便知道我们是否欢迎这个人进入自己的社交网络。所以运用像星座、MBTI这些方式,能很方便地开始一场对话,尽管它们没有什么准确性可言,但这只是一个对话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因此在简单分类后,还需要关心什么事对你而言很重要,事情进展如何,有多困难,你会和谁分享。想了解我的个性、我是谁,你需要了解我的个人计划,了解我在关注什么,以及我的信念和激情,而并非将我放在一个性别类型的鸽子笼里,这只会把彼此困住,反而错过了生活中最复杂的部分。
三联生活周刊:对不同的人来说,该如何确定你所说的“核心计划”?
布莱恩·利特尔:英国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曾谈到过基础计划(Ground Projects),这与核心计划非常相似。他说,如果没有一个基础计划,你甚至可能怀疑自己是否应当选择继续活着。换句话说,对生活没有核心计划的人,往往会质疑他们的生活是否有价值。因此,核心计划非常重要。
核心计划需要与其他一系列的计划相联系。因此,如果你的核心计划受到威胁,可能也会威胁到所有其他计划。举个例子,假如说你的核心计划是成为一个好母亲,这对你来说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但由于某种原因这个计划受到了挑战,那么你生命中所有其他计划也会被影响。这时,整个系统就会陷入混乱,出现比精力衰竭更严重的情况。你可能真的会陷入极度不安和沮丧之中,生活也不再被视为拥有任何价值。
好比说,我的核心计划之一是作为一名教授鼓励学生进入人格心理学领域。我曾试图在1999年退休,但我没能做到,因为直到今天(我今年81岁了),我依然觉得试图让学生对人格心理学产生兴趣是多么令人激动。我的另一个核心计划是爱我的家人。我的两个孩子已经分别52岁和50岁了,但对我来说他们还是小孩,保护、养育我挚爱的妻子、孩子和猫仍然是可以给我带来快乐和光明的事情。
因此,核心计划是让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它可以呼唤我们在清晨醒来,并且对于理解人格至关重要。如果只看到人们的表征,而不了解他们的核心计划,我们就会错过大量人类特性的内容,错过人类性格中最微妙之处,错过控制自己、驾驭自己生活的复杂方式,以及人类人格中最深刻、最丰富的部分。
三联生活周刊:当核心计划受到挑战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呢?
布莱恩·利特尔:是的,你的核心计划可能会受到挑战,这正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问题和最令人困惑之处。当你的核心计划受到威胁时,你可能会非常焦虑、沮丧。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为了争取更好地照顾家人,我们可以变得更具攻击性。即使有证据证明你并不是真的因为这件事而感到沮丧,但你也会拒绝承认,并试图使用“敲诈验证”(Extort Validation)构建“我是一个好爸爸,或者我是一个好丈夫”。因此,不断尝试验证你的核心计划,让你觉得这个计划可持续,这至关重要。对我来说,可持续地追求生活中的核心计划,是人类繁荣的定义,但这并不容易。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如何可持续地追求核心计划,你有什么建议吗?
布莱恩·利特尔:如果你的基本人格特质符合核心计划的要求,那么核心计划就更有可持续性。比如说,我是一个在“大五”人格测试中具有宜人性的人,非常合群,这意味着维持爱家顾家的核心计划很容易,而如果我的宜人性低,即使我有爱家顾家的核心计划,但可能会更困难。
所以,拥有与核心计划相符合的人格特质是一个有利因素,但同时你还要拥有社会生态的支持,这能够令你持续推进核心计划。例如,如果你的核心计划是成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那么住在香港或上海对于你实现这一目标会相对容易。因此,当我们看待人们的核心计划时,既要关注社会环境给予的条件,还要注意社会环境存在的限制,这往往涉及人格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两个方面。
不过我认为,这种综合能力不仅在帮助人们了解彼此时非常实用,同时在智识层面也更令人兴奋,因为它着眼于作为一个人的细微差别。在理解人格时,我们把它看成是与另一个人的对话,这很关键。根据你的人格特质,我对你可能产生了一个模糊的印象。但如果你告诉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核心计划,继而我了解到你是否结婚、是否生育、是否牵挂父母,向往的新闻事业是跨越世界而并不局限于北京或上海……如果我了解了所有这些事情,才可以对你的人格产生真正的了解,而这是仅仅凭借几个个人特质永远无法切入的另一种路径。
(实习记者赵怡宁、明雪菲对本文亦有贡献) 心理性格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