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军改”也许是在为印太“探路”

作者:宋晓军

北约“军改”也许是在为印太“探路”0当地时间6月30日,美“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驻白宫记者勃兰特(Natasha Bertrand)发了一篇涉及北约要进行“军改”的报道。鉴于在这篇题为《北约官员说:将快速反应部队增加到30万人的计划仍在进行中》的报道里提到了“中国”,于是一位关心军事的媒体朋友就问我:北约要把快速反应部队从4万人增加到30万人的“军改”与中国有何关联?对此我就给出了我的答案:北约“军改”也许是在为印太“探路”。

为了解析这个答案,先补充两则信息。一是6月27日美“第一防务”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北约领导人称:北约将进行冷战以来最大的国防改革》的报道,其大意就是北约秘书长斯图尔滕贝格当天透露了将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人数从目前的4万人扩编至30万人的“军改”计划。二是6月30日,“美国政治新闻网”发表了一篇题为《北约峰会的5个教训》的报道,报道中引用了两位未透露姓名的北约官员的话说,“扩编至30万人的计划”大致是:10万人可经0~10天的准备后投入作战;30万人可经30天的准备后投入作战;50万人可经180天的准备后投入作战。随后,就有了CNN报道引用北约官员的话说——扩编快反部队的计划“仍在进行中”。

那么这个“仍在进行中”的计划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简单说,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北约一直在探寻防止俄罗斯军队“入侵”的兵力部署模式。一开始评估认为,采用冷战初期的“前沿防御”(forward defense)模式部署几十万美军成本过高且易造成俄方的“升级误判”,因此就采取了少量部队在东欧“前线国家”轮驻的“绊网”(tripwire)模式,即少量部队先“绊住”俄军再等待大部队前来驰援。但“俄乌冲突”发生后,北约认为“绊网”模式阻止不了俄军,于是一些专家就提出“建立信任的防御”(Confidence-Building Defense)这一概念。其大意是:在东欧“前线国家”预置一些装备和弹药,在按美军“快反标准”打磨北约各国军队的同时,修建“后方国家”与“前线国家”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而通过不断地协调演训尽快兑现扩编快反部队的目标。

接着再说如何为印太“探路”。“建立信任的防御”的模式也被美专家更形象地比喻为“蜘蛛网”模式,平时在这张互通互联的“网”的一些节点上,除了部署北约一些军力较弱国家的轻装快反部队外,还要部署几支以美军为主的北约军力强国的重装机动部队,这些部队被比喻为“蜘蛛”(如英、法、德、波等国军队),其作用是在开战初期负责阻滞俄军的进攻。就是说,只要北约所有国家军队按统一的“快反标准”专注于其“网上职责”,就可对俄罗斯形成使其不敢轻易采取军事行动的所谓“拒止威胁”(deterrence by denial)。而“拒止威慑”也恰恰是美军方在印太地区想要的。巧合的是,虽然美军在印太地区建立“绊网”和“前沿防御”模式面临着困难,但也不缺乏像日、澳这样的潜在“蜘蛛”。而接下来美国试图主导建立印太版的“建立信任的防御”模式,可以说是逻辑上的必然。

最后我想说的是,今后北约能否在欧洲方向兑现“将快反部队扩编至30万人”的目标还需要再观察,但这并不妨碍美国借助此次北约马德里峰会为建立印太版的“建立信任的防御”模式进行“探路”。从这个视角看,此次北约峰会首次提到中国并妄称中国的发展对北约国家构成了所谓的“系统性挑战”,也许就是一个要“探路”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