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9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小区前面一直有块空地,不知道什么原因,原来的住户拆迁后,这块土地被围墙围着,一直未开发。我家在8楼,阳台被细密的防盗网围着,每每有种铁窗泪的感觉,索性甚少往外眺望,所以对这块土地的具体情况一直不大关注。
一日我刚吃过午饭,躺在沙发上昏昏欲睡,突然被哐当哐当的声音吵醒,我循着声音一看,原来是楼下空地来了挖掘机,正在挖土施工。
这是要开发了?我第一时间有点担心,要是建楼会不会影响我家采光?
然后我又听到邻居家开门关门的声音,楼道里传来林阿姨慌里慌张的声音:“快点下去看看,咱们还种着庄稼呢!”
我好奇地跟了下去,出了大门,一路上看到好几个年纪大的长辈往施工现场赶去。现场聚集了十几个老人家,开挖掘机的小师傅也停了下来,跟老人家们解释,这块地要开发了,现在先处理一下前期拆迁的建筑垃圾。
老人家们一听立刻激动了,他们在这里种了很多蔬菜和庄稼,现在还没到收获的季节,岂不是都要糟蹋了?
远处看杂草丛生,瓦砾胡乱堆砌,走近后我才发现,零星的土地里种上了绿油油的植物——有辣椒、青菜、玉米、花生、黄豆、芝麻等等。
当天老人家们把能收割的蔬菜收了回去,实在收割不了的也没办法了。他们唉声叹气,那种愁闷的情绪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我想这大概是老人家爱惜粮食、心疼庄稼所致。
后来从林阿姨那儿了解到,这些种地的老人家,基本上是从外地来的,帮子女看孩子。在家一辈子务农,养成习惯了,看着这里的土地抛荒怪可惜的,才想种些东西。种地的时候,他们还两三个人拼着买了农具,一是省钱,二是分开放置省地方。平时孩子们上学去了,老人们得了闲空喜欢聚在地里,既觉得自在,也能聊聊天,看看庄稼长得好不好,仿佛还跟在乡村的家里一样。
林阿姨还说,她特别羡慕小区里的陈老爷子,因为没地种,陈老爷子心情低落了好一阵,他儿子知道缘由后,带着老爷子到十多里外的桥底下开辟了一块荒地,每周备齐农具,驱车过去种地。
(读者 晓梅)烂尾电梯
两年前,很多老旧小区实施了加装电梯的民生工程。我所在的小区已建成快20年了,属于典型的老小区,小区内两栋8层高的居民楼都没有安装电梯。乘着这次民生改造工程的东风,邻居们积极筹措,很快便获得了加装电梯的机会。加装电梯采用的是自筹加补贴的模式,由居民楼的业主自筹一部分钱,再由政府民生改造工程补贴一部分钱。因多年来困于没有电梯而带来的各种不便,居民们对加装电梯的热情高涨,很快便成立了业主团队,并筹集好了自筹部分的钱。于是,加装电梯工程便在一年多前开始施工了。
两栋老居民楼分先后次序加装电梯。第一栋楼率先开动,短时间内,测量团队、基建团队等迅速到位,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工程的进度也很快,基建完成后,工人们便从一楼到顶楼分别搭建好了脚手架。然而,就在钢架子搭建好没多久,工程便停了下来。起初,大家以为是因为天气原因或是工期安排的原因,没有过多留意。然而三个月之后,第一栋楼的电梯加装工程没有丝毫进展,反而第二栋楼的加装工程开始施工了。同样的一套流程下来,第二栋楼的加装工程很快就完成了整体施工。到目前为止,这栋楼的电梯已经正式运行几个月了,住户们对此很满意。
然而第一栋楼的电梯工程却依然没有进展。很多人去打听了缘由,目前流传最广的原因是施工中出了问题。据居民们反映,在加装电梯的设计初期,设计方和施工方之间的衔接没有做好,导致现场施工得到的实物与最初的设计方案有出入,出现停工扯皮的情况。这一停,就是一年多。
可停工的日子里,并没有相关人员来拆除那些旧设施。现场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侧是居民楼,不远处有一个从地而出的已经发黄发锈的高达8层楼的钢架子,从一楼逐层搭到房顶。钢架之下,一边堆满了钢管水泥,一边堆满了砖头沙子,一片破败混乱的景象。正如居民们所言,第一栋楼的加装电梯已经成了典型的烂尾工程。更让人揪心的是它带来的安全隐患。居民们反映,在遇到蓝色预警的大风天气里,在家中就能听到风吹过钢架子时发出的咣当咣当的巨大响声,让人觉得很不安全。万一钢架子倒塌了,不仅会砸坏停在小区里的车子,更会伤及楼体,给居民们的人身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
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本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却因为施工方案有误等原因导致了烂尾电梯的出现。针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还要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方面,在源头上,也就是在设计方案上要精益求精,确保加装电梯的方案科学、安全且可行;另一方面,针对已经存在的烂尾电梯,相关负责部门要抓紧研究方案,做出拆除还是重启工程的决策,避免次生灾害发生。期望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
(读者 李利利)去留两难的老房子
近一段时间,姥爷所在的城市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危房普查。
姥爷一家数代生活在老城区,本世纪初,那儿原本计划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因不少临街老商铺具有较高的建筑和人文价值,已被有关部门定性为文物而保留下来。但由于缺少维修资金,又经过近20年的磨损,这些老房子大多朽腐,摇摇欲坠,存在大量消防及安全隐患,成为不宜住人的C级或D级危房。
有关部门联系过开发商,想将老城区的居民整体迁出去,将老房子打造成旅游商业街。但这个建议遭到不少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老房子必须住着老居民,才能保留历史文脉。比如,这些老居民中,有戏剧演员,有表演能手,有能工巧匠,有传统商人,他们已成为了地方的名片和符号,承载了这座城市太多的“非遗”功能。如果全部变成现代商铺,就会彻底商业化,失去人文价值。但随着危房普查工作的开展,“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这些老住户要再次面临整体搬迁问题。
针对这些老住户的去留,有关部门很费脑筋:一方面,要联系新房或宾馆为他们安置过渡;另一方面,又得筹集资金对老房子进行修缮加固。根据相关规定,这些拥有私人产权的老房子,是不能动用财政资金的;但住户们拒绝私人出资,事情就这样僵持下来了。
姥爷的想法在住户中颇有代表性。他今年86岁,子孙们早已住进周边崭新的高楼大厦,都想接他过去一起生活。姥爷在老房子里住了一辈子,一来跟邻居们情感难舍,二来生活习惯跟后代们不合拍,他准备在这儿寿终正寝。他没有工作,只有一点养老金,习惯了逢年过节子孙们到老房子来看他。他也不想按要求对老房子进行改造加固,那样会增加孩子们的负担,邻居们的情况也差不多。
前不久,又有一家开发商过来跟姥爷协商,说可以考虑他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即房子交给他们按原样改造加固,姥爷可以继续住在那儿,但临街的房间让出来作铺面。经过社区的同志反复做工作,姥爷同意了,但就在签署协议后不久,姥爷突发中风住院了。面对高昂的医药费,儿孙们想让开发商承担一部分。开发商虽然嘴里答应着,可从第二天起,电话再也打不通了。老街的改造再次陷入僵局。
(读者 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