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9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居住在一个“三无小区”(无物业管理、无人防物防、无业主委员会),居民生活中种种与物业管理相关的事情一度处于失控状态。近年来,借着各类城市创建活动,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垃圾问题似乎一直都是老大难。
最开始,居民的日常垃圾都丢在一些固定地点,因为垃圾桶数量少得可怜,而垃圾众多,大多数情况都是一堆垃圾在地上围着一两个垃圾桶。小区的垃圾清理自然不属于环卫负责,当然如果有物业管理,可以设置垃圾清运点,付费由环卫处理。但这个链条运转极其不顺,居民手中的垃圾不能正确地扔在合适的位置,负责垃圾集中、转运的人既不属于物业,也不属于环卫,待遇和管理更是问题多多。本来是低收入群体,物质激励聊胜于无,当管理不到位时,偷偷撂挑子的事时有发生,于是脆弱的“垃圾”生态雪上加霜。
既然没有物业管理机构,何不成立一个?这事倒不难办,物业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香饽饽行业,尤其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小区”。眼见物业公司挂起了招牌,誓要将旧貌换新颜,小区里漂亮的岗亭立起来了,车闸放下来了,垃圾桶摆放的位置和数量都多了,身穿有物业标识服装的“清洁工”每天至少两次清理垃圾,楼道外的公共区域也开始打扫了,效果显而易见,至少出门散步不用刻意在某些地方绕个弯了。可不少居民却在吐槽一个月十块钱的卫生费太高。有段时期,楼栋里总会在晚饭时间响起物业人员的敲门声,可见收费之难。然而我没能等来收费人员第二次上门,物业公司是什么时候从居民的生活中消失的,估计很少有人注意,毕竟这是一次失败的商业行为。再后来,物业公司办公地点的招牌挂上了社区居委会的招牌。
这次解决垃圾问题的是市场化的清洁公司,这是现在流行的改革模式,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城市清洁问题。居民不掏钱,自然皆大欢喜。但政府不是万能的,垃圾问题体现的还有居民的素质问题。
我住的楼栋附近有一个定点垃圾放置点,有一天晚上去扔垃圾,发现垃圾桶不见了,垃圾全部扔在本该放垃圾桶的地上。无奈只好移步百十来米,扔到另一个垃圾桶。第二天去扔垃圾,还是不见垃圾桶。听一位老人说,垃圾桶离一楼居民的窗户太近,天气热了,不敢开窗户,气味大、蚊虫多,仔细一看,果然放垃圾桶的地方离窗户不到一米,看来是一楼居民把垃圾桶挪了位置。可即便挪了位置,垃圾还是丢在原来的地方,情况可能更糟糕。其实只要和清洁工人沟通,合理的诉求应该能得到妥善解决,而选择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的居民,看来还是不良习惯难除,解决垃圾问题任重道远。
(读者 焦橙)垫资的骗局
2018年,小黄在公司结识了崔姐,崔姐为人豪爽热情,两人很快成了朋友。那时在小黄的印象中,崔姐光鲜体面,身上有着神通广大的神秘色彩。小黄家里老人看病住院、小孩上幼儿园,都是崔姐帮忙解决的。因此小黄对崔姐,不仅感激,而且佩服。
2019年年初,崔姐向小黄介绍了一个能赚点小钱的项目:她的朋友承接了一个小型商演活动,活动需要请司仪、演员,就要支付人家定金和报酬,但主办方不会提前垫资,她这位朋友希望崔姐帮忙出点钱,一起做这个活动。崔姐说,朋友不止找了她一个人,目前也就还差6000块钱。如果小黄愿意,她可以和小黄一起投资这个项目,一人出3000元,到时候赚了钱再平分。
出于对崔姐的信任,也觉得钱不多,小黄爽快地答应了。一周后,崔姐给小黄转账4000元。小黄尝到了甜头,告诉崔姐,以后有类似的项目别忘了他。这之后的半年里,崔姐又给小黄介绍了三四个类似的垫资项目,都是剪彩演出之类的活动,投入从五千到一万不等,也都赚到了钱。小黄挺开心,希望崔姐能把这些项目和其他同事分享,大家一起赚钱。崔姐悄悄告诉小黄,这些项目都是她通过个人关系找的,大概率不会出问题,本来资源就有限,她只想和关系近的朋友分享。
知道了自己在崔姐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小黄对崔姐的感激更进一步。这时,崔姐向小黄介绍了一个大型商演项目,需要垫资的金额较大,崔姐自己已经出了20多万元,问小黄有没有投资意向。小黄手头有10万元闲钱,想也没想就转给了崔姐指定的账户。转账完成后,崔姐告诉小黄,这个项目是当地企业主办,资金回流可能会慢一些,让小黄做好心理准备。
小黄很信任崔姐,从来没有担心过投资会出什么问题。结果一年过去了,投入的10万块钱还是没有任何动静。小黄问崔姐,崔姐每次都好言相劝,让他耐心等待。这时,公司里关于崔姐的一些故事渐渐浮出水面。原来,公司还有另外六七个同事也有类似遭遇:前期投资崔姐介绍的项目赚了钱,后期投入大额资金后,通通有去无回。
今年年初,小黄的公司因疫情原因宣告解散,小黄和同事们对“垫资”的追讨却始终没有结果。而这时,崔姐也不接电话了。同事们一起去派出所报了案,崔姐很快被警方带走。但半个月后,崔姐被保释出狱,警方答复小黄等人,崔姐涉嫌诈骗已被立案,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查。
(读者 蒋霖)真假混卖的书
老黄喜欢读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专门去市里有名的文化市场“淘”书。花不多的钱买到阅读的快乐,这种生活小确幸让爱书的老黄乐此不疲。
可今年以来,老黄却接连在文化市场里遇到一肚子的闹心事儿。上周末,老黄又带着上中学的儿子一起去文化市场买书。在经常光顾的那几家书店,老黄爷俩从教辅参考书到时下流行的网文小说,买了一大堆。抱去书店前台结账的时候,老板笑眯眯地接待,还说要给个最实在的折扣。
回到家里,孩子迫不及待地拆开一本新买的小说,却立马嚷了起来:“真臭!这书不会是盗版的吧?和以前买的上中册不一样的……”
老黄凑上来一闻,的确,这味儿大得直冲鼻子,根本不是新书淡淡的纸张和油墨的清香,而是一股子明显的墨臭味儿。拿来孩子以前买的上册书一对照,老黄发现,这书还有裁边不齐、墨色不匀等现象。种种迹象表明:这书可能是盗版。
老黄心里很窝火,翻出这家书店老板的微信,拍下盗版书的照片发给他,责问他这是怎么回事?都是老生意了,还坑人?然而,书店老板一口咬定自己卖的都是正品,还信誓旦旦地让老黄自己去找人鉴定,如果能证明是盗版,他一定赔偿。
事实上,盗版、正版让人难以分清,即便是出版界的行家里手,也很难从一本未拆开的塑封书籍表面看出真伪的“猫腻”来,况且压根没有人愿意做图书真伪鉴定。
可盗版书不仅损害了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而且售价上按照正版卖,书商们可赚大发了。难道就这样被不法书商坑了?老黄不甘心。但他询问过几个朋友,都说没法鉴定书的真伪,劝他不要再浪费时间。
而从这些书的封面来看,盗版书简直就和正版书一模一样。也许有时墨色印刷的深浅有区别,可如果没有正版书在一旁对照比较,任凭谁也难以立下判断。然而,拆开塑封,打开书页来看,正版书和盗版书的“书味儿”是明显不同的,而且也不知道这样刺鼻的气味会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伤害。老黄只能让孩子把盗版书先翻开,晾一晾,让气味散发出去。
更让老黄郁闷的是,以前偶尔买到这样的盗版书,只要和书店老板本人说一下,基本上都能同意调换货。可如今老板翻脸不认人,像他这样好几年的熟人买家在店里买书,现场也不让拆封打开来看,摆明着就是正品和盗版混着卖,赚昧心钱。这和有些知假卖假的网店,有什么区别呢?
在网店买到假货,即便不能退换,还能给个差评;可线下实体店呢,老黄只剩下了一肚子气。
(读者 清风吴语)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