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号”航母与稳中求进
作者:宋晓军6月17日,中国海军的“福建号”航母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随后有一位媒体朋友问我对这艘完全国产化的航母下水有何感受,这让我想到了十几年前我曾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写过的两篇专栏文章——《俄罗斯版的〈士兵突击〉》(原载于2007年第48期)和《中国还需要购买俄罗斯军舰吗?》(原载于2008年第34期)。于是我就给出了我的答案:稳中求进。进而也就确定了本期专栏文章的标题。
先大致说一下上文提到的两篇文章中披露的信息。前者披露的信息是:中国从乌克兰购买了苏联海军未建造完成的“瓦良格号”航母,并可能由中国海军继续改进建造为一艘可投入使用的航母;后者披露的信息就是文章中的一句话:中国海军将“博取两家(美、苏)之长,根据自己的作战需求和产业基础造出自己的、具有先进水平的军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如果再看两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以及这些年中国海军航母的发展历程,其实与“稳中求进”还真是很契合的。比如2005年开始改进建造、2012年服役的“辽宁号”航母的前身就是苏联的“瓦良格号”;再比如汲取了“辽宁号”经验完全自行设计、2013年开建并于2019年服役的“山东号”航母。而此次新华社通稿中将“福建号”描述为“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但并未提到“核动力”,更是对“稳中求进”的点睛之笔。
说到“点睛之笔”必须要提到一个“参照”,即苏联解体前最后9年密集开建的三艘航母。简单说,1975年美国越战失利开始收缩后,苏联一边在陆上试图通过阿富汗打通到印度洋的通道,一边自80年代开始加速建造大吨位航母。苏联海军分别于1982年9月、1985年12月、1988年11月把“库兹涅佐夫号”(105号舰)、“瓦良格号”(106号舰)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号”(107号舰)三艘可搭载重型舰载机的航母送上了黑海船厂的船台。据当年黑海船厂厂长马卡罗夫在船厂百年纪念(1897~1997年)的文章中称,三艘航母造得很“急”。比如105号舰在即将上船台前舰载机机型还未最终确定,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只是写了“可考虑搭载米格-29K和苏-27K”。同时由于大型设备尚未完成而船体已上船台,最终造成105号舰不得不穿越多层甲板在船舱上开了近百个口子安装设备。当然,首次采用核动力和蒸汽弹射器的107号舰紧赶慢赶,但在苏联解体前也只是完工了18%。马卡罗夫在文章中称,1992年9月当他在自己的船厂里看到被“肢解”准备作为废钢铁卖掉的107号舰时,他不仅流泪了,而且在心里感叹:俄罗斯的航母时代结束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年苏联海军建造的最后三艘航母虽然从初建速度和技术迭代上看似都比中国“走得快”,但结局用“欲速则不达”来比喻也不过分。这也正是我看到“福建号”下水消息时产生了“稳中求进”感受的真正原因。当然,之所以让我有了这种感受,除了有关两国航母的一些“硬指标”外,还有当年苏联确实急于与美国争夺海洋霸权的原因。而如今中国海军的发展一定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对此可参见中国军方最高领导人在2019年4月23日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时的讲话。当时在会见应邀出席活动的外方海军代表团团长时,最高领导人说:中国军队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营造平等互信、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海军作为国家海上力量主体,对维护海洋和平安宁和良好秩序负有重要责任。 福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