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的经典

作者:安妮

幸存的经典02022年6月9日到14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了保留剧目《茶馆》,本轮演出重新启用1999年的演员阵容,为的是纪念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受到疫情影响,剧院6月8日才确定能按75%的上座率进行线下演出,一经开票,两分钟内,5场演出全部售罄。

实际上,在这之前几天,北京人艺还在线上展映了另外5部保留剧目《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哗变》《窝头会馆》的录像。每部作品开播前一小时,都有一位主要演员在线上直播导赏,向观众介绍剧目背景、创作心得等。到6月12日,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的纪念日,剧院对正在上演的《茶馆》进行了8K高清直播及录制,演出结束时,全网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了5000万人次。

老舍编剧的《茶馆》首演于1958年,导演焦菊隐是北京人艺建院“四巨头”之一。在这个随手就能找到演出录像的时代,一出老戏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北京人艺有数十部保留剧目,它们为什么常演不衰?一家传统老牌剧院的核心吸引力是什么?

当带着这些问题走近北京人艺,尝试理解它70年来所经历的辉煌与羁绊,困扰与坚持,我们愈渐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以观看博物馆的眼光看待北京人艺。

博物馆联结着现在与过去,保存、展示那些经时间淘洗后仍可幸存,并传递下去的经典。今天的人为什么要去博物馆?有的人是去打卡观光。有的人期待了解一段历史、领略几种文化、欣赏久经时代考验的艺术品。还有的人带着对现实生活的困惑走进博物馆,他们希望回到一切的原点,重新思考现在的世界。

某种意义上,北京人艺或可被视作这样一座中国话剧艺术的博物馆。“常设展”是经典保留剧目。有“特展”,包括每年新创作的大剧场剧目和实验剧场里的小剧场话剧。有“巡展”,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剧目和国内院团进京演出的剧目,凸显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从成立那天起,就在曹禺“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就是为建立中国的剧场艺术而努力”的引领下,为舶来的话剧,探索全然中国的风格。

本期封面故事选择了8部北京人艺的代表剧目,来自剧院发展的几个代表性阶段:奠定风格的1952~1965年,老舍编剧的《茶馆》、曹禺编剧的《雷雨》、郭沫若编剧的《蔡文姬》,将揭示北京人艺是一座什么样的剧院,“人艺风格”又如何进入了被经典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界迎来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戏剧观大争论的背景下,上世纪80~90年代,一方面是北京人艺以英若诚译作《推销员之死》等剧,让观众看到西方现实主义力作的风貌;另一方面,一批迸发创作激情的剧作家为北京人艺的舞台带来了时代语境下新的保留剧目,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过士行的《鸟人》是其中的代表。此外,这一时期的北京人艺也积极进行着实验戏剧的探索,第一部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便诞生于此。90年代初,市场经济强势介入,文化开始转型。应对挑战,千禧年之后,北京人艺推出了一系列对接市场的作品,其中,首演于2011年的《喜剧的忧伤》颇为引人注目,它刷新了剧院票房的历史纪录。

幸存的经典1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北京人艺给人的印象是传统。正如副院长冯远征所说:“它有那么多老东西。”每次有保留剧目上演,总有人说北京人艺守旧。而创新的时候,比如2021年,北京人艺的新剧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开张,冯远征、濮存昕、闫锐分别执导全新版本的曹禺名剧《日出》《雷雨》《原野》,做了一次突破性的尝试。面对新版,部分观众又呼唤起经典版的回归。北京人艺导演唐烨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谈到了剧院面临的这种矛盾,她说:“在剧院里面也好,在观众中也好,一直是两个声音:一个说北京人艺一成不变,不思进取;一个说你们不能变,要不然我们上哪去看传统的。我们也挺挣扎的。”

北京人艺的人常说一句“戏比天大”。我们希望通过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们的讲述,跟随这些剧目重返经典形成的过程,并在一个典型中国气质的舞台上,用话剧这种文体阅读时代。 北京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