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门漫谈

作者:铁密室

柜门漫谈0家里的柜门有两种:一种是抓着把手向外使力,非常传统;另一种则在边框镶上机关,须向柜内使力,且要对准机关才可省却重复试验,但较为美观。此二者,一个将门把裸露于外,虽然有可能会钩到衣物,不小心摔倒时会增加触碰的痛苦,但是可以非常方便地开启柜门索取各色的衣物;另一种虽有视觉上统一的美感,但若不正确地在机关位置推按,就会无法打开柜子,日久天长,免不了修理更换,生命周期较前者明显缩短。

社会问题的处理也有向外与向内两种方式。史书上说,夏桀是被施国的妺喜影响而愈加昏了头,商纣是为宠幸妲己而施暴,周幽同为博褒姒一笑而失了德。到了唐朝,将士们认为是杨妃乱了玄宗,杀之方可罢休。在此之后,才有了程朱二人“存天理,灭人欲”,将这机关装在了伦常的框框上。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的序言中说,我们都背负着别人对我们的某种期望,如果背离这种期望就会受到惩罚,有些人受到的惩罚会比其他人更多。

当我们因背离了他人规划的嚆矢受到了所谓“惩罚”,虽然不能证明受害的人永远正确,但如果我们永远转移话题,发生了甲事,就说乙事还没有解决,或者“有了丙事,你怎么只关心甲事呢”,怀着这样的普度天下的心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好比为了柜门的美观,把碍手的门把拆掉,装上了安在门框的机关结构,然终究抵不住长期的施力,反而会缩短使用寿命。何况,有了把手,其主导力终究是人手活动的关节,若安上了机关,首先要习得以手按压摸索的窍门,我们便会为那可伸可缩的小棍所动,丧失掉自主的动力。换言之,如果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都拿着另一件看似相悖的事情来堵口,或将其怪罪于某些似有若无的“客观事物”,两件事都不会有完美的结果;再进一层反而是用A将B掩盖住了,这比不得发现事物本质,以向外的拉力奋力解决问题,从而打开柜门来得持久。掩盖住了,便只能向内找准位点推动,打开柜门的效力落在了作为机关的另一件事上,维持时间稍纵即逝。更坏的结果,甚至会遭到反噬。

其实柜子也伴随华夏共生了千年,夏商时期称为“椟”,明清定型,成为必备家具。其开门方式,除却开放柜,就是把手式、横拉式。如此看来,还是完全依靠人力的自主开门方式合理,否则怎会沿用至今;况且,古人创造过不少奇巧的机械结构,用于娱乐或生产活动等,为什么不为日常的衣柜发明更加便捷美观的开门方式呢?看来祖先知道,衣柜需要更加长久地使用,而结构越单纯,越偏向自然,减去人工的刻意雕琢、遮掩,才越能延长它的寿命。 柜门